孫海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七〇四隊,新疆 哈密 839000)
橢圓山鎢礦床Ⅱ級構造單元處于南天山-紅柳河縫合帶,Ⅳ級成礦單元劃屬卡瓦布拉克-星星峽Fe-Pb-Zn-Ag-Cu-W礦帶,區域出露地層主要以太古-元古界老地層為主,其次為石炭系、新近系及第四系。新太古-古元古界天湖巖群為一套富鋁的中深變質巖系;中元古代長城系星星峽巖群為一套淺變質的碎屑沉積巖系;薊縣系卡瓦布拉克巖群為一套海相鈣質變質巖系;石炭系紅柳園組為一套復陸屑火山灰建造。
區域構造格架受深大斷裂控制,以北東—南西向為主體,控制著區域各地層單元的展布,北西-南東向及北東東-南西西向構造疊加和改造了早期構造,顯示區域多期、多樣式構造活動的特點。
區域侵入巖發育,巖漿活動期次有元古代、志留紀、石炭紀、二疊紀,多呈不規則巖基產出;總體走向北東-北東東,長軸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主要巖石類型為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以中—酸性巖為主,少部分為中—基性巖類[1]。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薊縣系卡瓦布拉克巖群,整體走向近東西,巖性主要為白云巖、粉晶灰巖、白云石大理巖、大理巖等。各巖層接觸界線清楚,粉晶灰巖與白云石大理巖斷層接觸,其余均為整合接觸,接觸產狀均為北傾,傾角45°~75°。
受星星峽大斷裂影響,區內次級斷裂發育,走向為近東西。礦區內地層均為北傾的單斜地層,礦區粉晶灰巖與白云石大理巖接觸帶受構造作用影響,扭曲變形嚴重,越靠近兩側接觸帶,巖層褶皺變形越發育。局部可見多個小褶皺連續出現。
侵入巖主要為黑云母花崗閃長巖,呈巖株出露,與北側粉晶灰巖侵入接觸,傾向北,傾角35°~70°。自巖體中心向外出現有規律蝕變,依次為正常巖體→綠簾石化帶→硅化、褐鐵礦化帶→絹英巖化、矽卡巖帶→碳酸鹽化、矽卡巖化帶。巖體接觸帶的矽卡巖為主要賦礦層位。矽卡巖帶長約1.7km,寬0.1m~3m,地表出露完整,多呈港灣狀,向深部延伸較穩定,深部多呈透鏡狀、豆莢狀,走向近東西,傾角35°~45°。
礦區目前圈出4個鎢礦體,W1、W2為主要礦體。
W1礦體產于石榴石矽卡巖帶西端,出露地表,整體走向近東西,呈脈狀,長185m,厚度0.6m~1.6m,平均厚度1.13m,產狀330~335°∠46~87°,西緩東陡。WO3品位0.08%~0.159%,平均0.14%,沿走向自西向東品位變化不大,屬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型。W2礦體產于石榴石矽卡巖帶中東段,出露于地表,長700m,厚度0.35m~2.4m,平均0.94m,呈波浪狀彎曲,呈似層狀,產狀300~0°∠46~58°,整體西緩東傾。WO3品位0.0753%~1.72%,平均0.529%,沿走向品位自西向東波浪式變化,品位與厚度具一定的正相關性,由地表向深部品位升高,與厚度無明顯相關性[2]。
礦體均產于石榴石矽卡巖帶內,含礦巖石均為石榴石矽卡巖,上盤圍巖為粉晶灰巖,下盤圍巖為花崗閃長巖,礦體與圍巖呈突變接觸關,界線清晰。礦體中基本無夾石。
上盤圍巖蝕變以碳酸鹽化為主,見少量矽卡巖化;下盤圍巖以硅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為主。
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細粒-顯微粒狀結構。構造主要為稀疏星點狀、細脈狀構造,金屬礦物主要為輝鉬礦、自然鉍、輝鉍礦、輝碲鉍礦、白鎢礦、黃銅礦、黃鐵礦及白鐵礦、銅藍,偶見閃鋅礦、方鉛礦。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榴石、透輝石、方解石,石英少量[3]。
礦石自然類型:星點狀礦石、細脈狀礦石;原生礦石和氧化礦石;石榴石白鎢礦石。
礦石工業類型:鎢礦石、鎢鉬礦石。
初步將成礦過程劃分為5個階段。
該階段以鈣鋁榴石、透輝石為標志。是氣水熱液與碳酸鹽地層發生接觸交代作用階段,石榴石自形程度較高,多呈致密粒狀集合體。透輝石呈短柱狀、粒狀。
以陽起石、方柱石為標志。陽起石與方柱石含量7%~10%,陽起石呈長柱狀、纖維狀,分布不均勻;方柱石無色,呈斑點狀,多分布于其它礦物顆粒間隙中。該階段多發育白鎢礦,是該區矽卡巖礦床的主要成礦階段。
以硅酸鹽礦物長石、云母為標志,金屬礦物以白鎢礦、赤鐵礦等為標志。白鎢礦與透閃石、石英、鉀長石等一起斷續相連成細網脈穿切分割巖石,表明形成要晚于成巖期。
非金屬礦物以綠簾石、絹云母、石英等為標志,金屬礦物以黃銅礦、輝鉍礦、輝鉬礦、黃鐵礦為標志。是輝鉬礦主要形成時期,由于溫度逐漸降低,各巖石礦物已基本形成,因此輝鉬礦多呈星點狀分布于巖石裂隙面。
該階段以石英、方解石為標志,由于溫度降低,出現大量的碳酸鹽礦物(方解石、菱鐵礦等)和石英。
(1)地層巖石標志:花崗閃長巖體與粉晶灰巖地層直接接觸形成的矽卡巖是本區重要的找礦部位。矽卡巖礦物主要為石榴石、透輝石,其次為綠簾石、石英。
(2)構造標志:花崗閃長巖體接觸帶是成礦的有利部位。
(3)侵入巖標志:本區成礦地質體為花崗閃長巖體,礦體主要產于巖體接觸帶轉折部位及捕虜體接觸帶是尋找多金屬礦體的有利部位。尤其是巖體和粉晶灰巖地層大角度接觸所形成港灣狀接觸部位往往形成厚度大、高品位的礦體。
(4)礦化標志:地表的褐色蝕變帶,以矽卡巖化、硅化、絹英巖化為主,局部伴有少量孔雀石化。
(5)地球化學標志:以W、Bi、Mo為主成礦元素的綜合異常對礦化有指示作用,是尋找該類礦床的直接標志。
(6)地球物理標志:以-50nT圈定磁異常,同時對應巖體與碳酸鹽巖接觸帶是找礦在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