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連玉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現狀的分析不難看出,雖然近些年來相關單位部門一直在調查和研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技術,對相關工作進行了規劃和設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有些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比如說廢棄物的處理不夠及時,沒有第一時間的運送到指定地點進行處理,會引發嚴重的污染問題;優秀人才相對匱乏,制定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缺乏科學性與可行性,實際工作投入過高,效果卻不甚理想;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開展難度較大,未能得到各方全力支持,工作效果得不到反饋,所用方法比較陳舊落后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削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質量,危害到礦山地質環境安全。礦山企業和相關單位部門應該攜起手來,嚴格履行好自身職責和使命,針對上述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保證礦山開采效率,維護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1]。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地形地貌產生影響,植被遭到了破壞,土壤和巖石裸露出來,山坡上的巖石穩定性較差,山體滑坡現象隨之發生。還有些工作人員會將廢棄的礦渣直接堆放在礦區附近,大大增加了坡體載荷,一旦超過坡體承載能力,或者大風、暴雨天氣降臨,就會誘發地質災害,受災區域的范圍是相當大的。同時,礦渣的堆積還會污染土地和水源,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急劇上升,附近居民長期吸入粉塵,容易罹患多種疾病,身體健康飽受威脅。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科學設計礦山開采方案,對生態環境實施密切監控和有力保護,以此來維護環境安全,降低地質災害發生概率,礦山企業將會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社會上樹立良好形象,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由此可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效果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應得到礦山企業全體成員的高度重視。
礦產資源通常會直接裸露在地表,或者埋深不大,礦山開采本身就是一項耗時費力的工作,施工成本比較高昂,有相當一部分礦山企業都將自身利益擺在首位,環境保護思想較為淡薄,只關注礦山開采效率和開采成本,忽視了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在大肆掠奪礦產資源以后沒有及時修復礦山地質環境,等到日后想要彌補時需要投入的資金和資源十分巨大,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會引發多種自然災害,此時后悔未免為之晚矣[2,3]。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關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主管單位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也沒有對各個單位部門的職責進行科學劃分,出現了有些工作多人管,有些工作無人管的尷尬局面,工作效果很難得到保證。而且法律法規中缺少監督與獎懲制度,監督不夠立體、全面,不能夠及時發現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潛在的問題,難以有效激發相關部門及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工作落實將成為難題,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遙遙無期。
長期以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都過于依賴地方財政部門的撥款,可是投入的資金遠遠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有些工作就會被簡化和省略,各個環節的銜接不暢,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完全由政府部門出資無法引起礦山企業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礦山企業仍舊按照傳統技術方法實施礦產資源的開采,創新動力不足,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較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環境治理將變得難上加難,治理目標難以達成。
不可否認的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項需要長期持續開展且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對于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力有著較高要求。然而我國相關人才極度匱乏,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富,職業道德水平較為低下,會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開展帶來較大變數,資金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工作效果有待增強,可以說,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改革和創新還有較長一段路要走。
污染礦山地質環境的罪魁禍首就是礦山開采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廢棄物處理不及時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土地被污染,土壤肥力流失,植物生長狀態不佳,不能對整個坡體進行全面覆蓋,極大的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風險。有些廢渣中蘊含著大量的重金屬,會對水體環境造成污染,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人們的用水安全更是岌岌可危。所以在礦山開采期間需要及時的將廢土、廢渣清理干凈,運用礦坑回填的方式,既可以減少廢棄物生成,又能夠排除礦山開采安全隱患,值得加以推廣。具體操作方法為,將廢土、廢渣與砂石按照特定比例進行充分拌合,回填到礦坑中,易于就地取材,所需資金較少,取得成效較佳,有利于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范地質災害發生,推動礦山開采的穩定高效進行。
在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過程中需要應對的環境問題不勝枚舉,土地荒漠化、水污染、山體滑坡等等,應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才能取得卓越成效,促進礦山生態的自我修復。比如說,對于土地荒漠化問題,最為有效的就是種植綠化植被,穩固水土,增加土壤肥力,賦予礦山生機和活力,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謀而合。水污染治理也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通過購置污水處理設備,將污水廢水進行凈化,經過檢測確定水質達標后再排放進入附近水環境,盡可能的削弱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的不良影響。另外,采用工程措施、生態措施來防范山體滑坡,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監測,一旦發現坡體穩定性下降則要立即進行加固,爭取將地質災害扼殺在萌芽之中。
人為因素是造成礦山地質環境逐漸惡化的重要因素,礦山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往往會以自身利益為先,對礦山地質環境大肆破壞,加強對人為因素的控制是維護環境安全性的有效舉措。結合我國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制度,對各單位及部門的職責予以細分,鼓勵部門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對礦山開采進行全過程、全員化的監督,不忽略任何一個細節,以強化對礦山企業全體人員的約束,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也能得到貫徹落實。通過引入激勵機制,為那些勇敢舉報礦山開采過程中出現不法行為的人員發放物質獎勵,對于那些違法違規者則要實施嚴厲懲戒,有利于喚醒礦山企業的危機意識,規范工作人員行為,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長效開展[4]。
現階段,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對于相關人才有著旺盛需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使其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始終堅守崗位,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穩步落實奠定人才基礎。一方面,適當提高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采取激勵措施,吸引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加入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隊伍中,補充新鮮血液;另一方面,定期開展培訓和學習活動,傳授在崗人員先進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使之能夠充分勝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發揮自身智慧和力量實施技術革新,攻克各種疑難問題,那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隊伍就會更加趨于穩定,凝聚力和戰斗力將會大大增強。
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高新科技產物,將這些新理論、新技術應用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中,會給相關工作開展指明新的方向,達到降低成本、強化效果的終極目標。地方政府應該發揮出宏觀指導和調控的作用,與相關單位和部門達成共識,共同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的研發,大膽將新技術應用到工作實踐中,深入挖掘技術優勢和不足,不斷改進和優化治理技術,促使綠水青山早日重現。除此之外,礦山開采工作中應用新技術也極為必要,主要研究思路是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地方政府可以與礦山企業進行合作,使之認識到新型技術的應用會給自身效益增長和未來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調動企業參與新技術研發的積極性,為新技術的順利推廣創造有利條件。
充足的資金是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強力后盾,對于資金短缺現狀,地方政府可以考慮推出一些優惠政策,扶持礦山企業的發展,同時從企業處收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費用,以達成雙方的互惠互利。從社會上募集資金也不失為補充資金的有效方式,要求地方政府能夠加大宣傳力度,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普及開來,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企業和個人就會慷慨解囊,徹底解決資金供應不足的問題。為了贏得群眾的信任,要將資金的使用情況面向全社會公示出來,每筆花銷都有理有據,公開透明,保證??顚S茫诖饲闆r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就會得到落實,生態環境逐漸恢復健康,每個社會公眾都會因而受益無窮。
針對受損的礦山地質環境需要采取修復措施,通過開展環境修復工程,應用合適的方法,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不斷改善,繼而對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問題實施嚴格管控。具體施工流程為:
(1)整平渣堆、回填采坑。結合現場的實際地形情況,運用人工開挖的方式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則整平渣堆,通常情況下是從渣堆的頂端前緣處進行,每次開挖的深度在0.1m以內。按照設計坡段、坡比開展施工作業,修建臨時施工通道,采取邊坡防護措施,將控制點放線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2)覆土綠化。在整平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在整平區域上覆蓋30cm厚的土壤,綜合考慮材料、時間、天氣等因素選擇科學的綠化方案,堅持因地制宜、節能降耗的原則,采用撒播的方式種植,播種量在每畝地12kg左右。播種后的覆土宜淺不宜深,使用細齒耙輕輕的拉平處理。
(3)植物選擇和撫育管護。優先選擇適生、耐旱、耐寒的草種,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速度,草籽撒播后采取撫育管護措施,主要涉及到病蟲害治理、施肥、補植等內容,以提高植物成活率[5]。
我國擁有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礦山開采給相關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益回報。但是不少礦山企業都抱有利益至上的思想,只顧著一味的開采礦產資源,卻沒能及時有效的采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導致生態平衡被打破,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釀成的后果是無法準確預計出來的。新形勢下,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大力實行,礦山企業應該充分認識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制定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方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改進和創新技術工藝,致力于將相關工作落實到位,進一步保障和維護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