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翠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山東 青島 266555)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也在不斷的提高。例如草原建設,天然林保護,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還草等等,生態建設項目已經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因礦產資源開采而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應該得到重視,然而我國大部分礦企采用粗放開采方式,以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來獲取短暫的經濟利益。這些企業,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無視長遠的生態環境保護,無視礦山開采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給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展開造成阻礙,不能有效防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要想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達到所制定的目標,必須要能夠本著“保護優先、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核心,將生態保護監管進行有效的強化,最終可以實現保護環境的效果。
礦山開采所會造成的生態破壞情況全世界的情況基本差不多,大量的土方工程量,眾多的表層植被遭受破壞,大范圍地表剝離、挖填方。使得水土流失問題加劇,給礦區附近的土地以及生態環境造成的諸多嚴重的影響,并且由于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被改變,給礦區的經濟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現在較為常見的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當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廢水,其中包括了礦產資源的開采時所形成的礦坑水,洗礦環節蘊含了有機或者無機藥物成分,露天礦、尾礦,矸石堆被地表水浸泡使得內部成分分解而產生的廢水、礦區的生活廢水等等。以上這些不同種類的礦山廢水,多數都沒有經過相應的處理,直接進行排放對地表水間接或者直接造成了污染,影響到地下水以及周圍農田,甚至會對農作物生長也造成影響。結合國內的情況分析,每年礦產方面的廢水排放量大約在三十六億噸,而在這排放量中能夠符合國家所規定工業廢水排放標準的少之又少,大量的廢水中都存有有危害的物質成分,而且廢水中的懸浮物的比例大幅度的高于我國有關固體(液體)廢物的排放指標。
部分礦區位于水文情況以及地質條件復雜地帶。想要礦山開采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需要對地下水進行排干工作,對于一些情況特殊的地區還需要進行強排深降工作,而這些工作會導致各種地質災害頻發,其中較為常見的地質災害是地面塌陷,以我國北方地區的礦山開采為例進行分析,大多數的礦床的下伏與上覆層都是石灰巖,具有含水量豐富的特性,區域內的地層內部含水,同時下伏層也是由眾多的奧陶紀灰巖組成。在這種地質條件下進行采礦作業,需要采用強排水技術,會導致地層結構中存在水頭差,使得礦床下部灰巖地區水壓升高。一些隔水層薄弱構造不結實的區域出現突水情況。另外,因為排水作業,導致很多的礦區出現地表坍塌的情況,對地表上的農田、交通、建筑物等等造成嚴重的破壞。一些地區,因為礦區的排水作業,使得附近的地表水被清空,淺層水資源一直不能進行恢復補充,地表植被無法存活,一些嚴重的地區會出現土地沙化情況,土地生存條件變低。
礦山開采行業的工程建設會占用及破壞大量土地,如工業廣場、廠房等、用于礦產資源運輸的鐵路、公路等交通等基礎設施。礦山開采中固體垃圾排放所占用的土地。
國內的大部分的礦山經常會在在開發作業中發生崩塌、滑坡以及邊坡失衡的情況,發生嚴重的地質災害會影響幾十萬立方米甚至幾百萬立方米,不但會使礦山開采工作暫停,還會對周圍的建筑物造成破壞,嚴重時還有可能會對周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影響。
因礦產資源開發而產生的礦渣及尾礦堆放問題,不但會占用土地面積,對水土資源以及大氣環境造成污染以外,還有可能會引發塌方。一些礦企亂采濫挖、無序堆放,將廢棄礦渣堆放在河床、河口以及公路鐵路周圍,遭受雨水沖刷后極有可能會引發山體滑坡、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各種廢棄礦石被帶入到河流當中,導致水庫堵塞,洪水難以排泄,或者毀壞公路鐵路,影響交通。
我國的環保總局、國土有關負責的部門為了能夠確保生態保護與礦類資源的開采工作之間的協調關系。減少開采工作造成的環境影響,將礦產開采的有效率進行提升,在2005年出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環發[2005]109號),在國土資源系統增加了采礦項目的審批環節、建設環節、開采環節以及結束后的整治環節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引導效果。
2.1.1 審批階段
審批階段是控制與防止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第一個環節,把一切會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影響的采礦工作會被扼殺襁褓之中,即為最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方法。
禁止和限制開采:根據《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技術政策》)中的有關條文指出對礦產資源開采的有關限制、禁止的規定,依法劃分的自然保護區等等區域,在鐵路、國道、省道一定距離之內以及地質災害頻發區域,嚴禁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工作。在一些自然條件比較脆弱的區域,進行采礦作業也要進行相應的制約。
開采工作需要遵守技術原則:在《技術政策》中要求有關礦產資源開發必須能夠根據有關規定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需要重視持續性發展的“污染物減量、資源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有關原則,其中包括綠色采礦方法,將礦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采用各種節水施工手段,降低水資源的浪費情況;提倡使用無廢或少廢的工藝方法,有效的降低廢棄物的出產;礦山開采產生的廢棄物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2.1.2 建設階段
建設階段是控制礦產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重要環節,需要做好礦區現場相關規劃,將施工范圍和廢棄物堆放點進行劃分,盡可能的對原有地表植被以及土壤進行保護;工程結束后針對臨時占地區域,根據有關規定進行土地復墾及地表植被恢復工作。
2.1.3 運營階段
整個礦產資源開發過程當中,開采環節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最大。在有關污染排放的法律條文中規定,在開采過程當中要落實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動清潔開采。要對固體廢物采用綜合利用的方式,使固體廢物能夠高效的回收利用。有關部門積極支持礦企實行環境保護相關措施。同時,在進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中要本著依法治理的原則。在采礦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及管理規定。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能夠嚴格排放強度標準,推動節能降耗,落實清潔生產同時依法進行審核;在廢物處理過程中,能夠強化控制污染預防以及全程監控,將生產者的責任延伸,科學延長產業鏈,加大對有關廢棄物的高效利用。礦產資源的開發運用一定要進行周密的管理規劃,需要選擇有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式,將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損害程度降到最低。礦山開采工作還要可以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行有效預防,對于已經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礦企的相關負責人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復原工作。
2.1.4 關閉后的整治階段
當完成礦資源的開采工作之后,礦區內還存在眾多隱患,結合有關治理原則。礦產監管單位一定要對礦企進行實時跟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有關條文規定:有關企業想要關閉礦山,一定要出示礦山閉坑報告,土地復墾利用、環境保護等相關資料,并按照國家規定報請審查批準。而當礦山關閉后,有關礦企還需將廢棄地復墾規劃到礦山日常的生產以及管理中。如有可能存在污染現象的礦山廢棄地,不可用于農牧業生產復墾。將能夠作為農牧業用地的礦山廢棄地,需要做好全方位的評估管理。對露天坑、廢石場等永久性的坡面進行加固處理,避免水土流失以及滑坡、風蝕揚塵現象的發生。
從理論方面來分析,礦區的生態重建是結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從整體上對景觀格局進行合理的設計,從微觀上建立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條件;現代社會的長遠發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需要在礦區土地上建立生態平衡,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礦產資源的開采對于生態環境的損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傷害并非是不可逆的,科學有效地進行規劃、整治和復墾工作可以對已經形成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補救。土地復墾是指在生產建設當中,由于挖損、塌陷、壓占情況等造成的土地破壞進行整治處理,讓這些土地都能夠恢復到可利用的狀態。恢復后的土地,結合具體情況,可以作為農、林、牧業用地,有一些還可以作為建房、游覽、娛樂用地。現如今土地復墾技術是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最為常見的手段,不管是在是定義上,還是內容上都發生了轉變。不單單是將破壞的土地恢復到可利用狀態,還可以將礦區生態環境進行重建,讓生態環境的各項指標可以達到礦山開采前的標準。
結合實例分析,因礦山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已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問題還需要加大力度進行綜合整治。而國內的環境保護法案還不夠完善,各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依舊明顯。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較低,環境管理效率還有待提高,監理能力較弱,有關管理者必須要明確責任,勇于負責,為礦企能夠良好發展及生態環境的恢復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