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云
(深圳市保健委員會辦公室,廣東 深圳 5180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易出現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治療與康復,甚者導致病情加重。冠心病患者不僅需要藥物治療,還需要精心的心理疏導,為此,本研究自創了“三位一體”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通過患者、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護理人員三者配合參與,采用運動康復、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多種綜合手段,增加患者的活動耐量、改善心臟功能及心理狀態、提升健康狀態和生活質量,使患者更好地回歸家庭、重返社會。本文就“三位一體”護理模式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論述如下。
隨機選取2019年在我辦門診就診的冠心病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6~78歲,平均(63.83±8.33)歲,病程6~36個月,平均(24.10±7.23)個月,NYHA心功能分級I級12例、II級18例,SDS評分(56.77±1.77)分、SAS評分(65.20±1.69)分;觀察組男22例,女8例,年齡48~77歲,平均(64.63±8.12)歲,病程8~40個月,平均(23.30±9.37)個月,NYHA心功能分級I級11例、II級19例,SDS評分(57.07±1.76)分、SAS評分(64.90±1.54)分。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已排除嚴重心律失常、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肢體活動障礙、言語障礙、認知精神障礙及不能配合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僅對患者在門診就診期間采取常規護理,如進行簡單冠心病相關知識宣教、測量生命體征、安排檢查、指導用藥、交代注意事項等。
觀察組采取“三位一體”護理模式。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或陪護人員通過微信、電話、視頻、訪視、復診等方式及時溝通及傳遞消息,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或監督,記入回訪檔案,以便隨時調整干預方案。①運動康復:讓患者及家屬或陪護人員觀看學習八段錦視頻,護理人員示范動作要領。患者回家后自行鍛煉,運動頻率先以3~5次/周、10~20分鐘/次為宜,后視實際耐受程度可逐漸增加運動頻率和強度,若有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坐下或平躺休息。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應從旁指導督促及確保安全,并及時將患者的運動情況反饋給護理人員。②心理干預:多和患者交流溝通,語氣和藹,態度真誠,了解和疏導患者的心理狀態,傾聽和回答患者的訴求,滿足患者不同層次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教授一些調節心理的方式。此外,對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也要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指導他們用正確的方式對待患者,做到多點關心、耐心、包容和陪伴。③健康教育:定期推送冠心病疾病相關知識、發放健康教育信息、告知護理干預重要性;合理安排飲食結構,戒煙限酒,控制體重,多飲水以防便秘;強調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及用法用量,提醒常備急救藥物,定期復診;作息規律,勞逸結合,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干凈、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動。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應做好監督、支持工作。護理人員每日微信在線,每周一次電話隨訪,每月一次家訪,干預3個月。
①抑郁自評量表(SDS):總分100分,標準分界值為53分;②焦慮自評量表(SAS):總分100分,標準分界值為50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干預后SDS評分為(56.10±1.97)分,與干預前比較無明顯差異(t=1.775,P=0.086);觀察組干預后SDS評分為(39.53±3.57)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t=28.069,P=0.000),且明顯優于對照組(t=22.253,P=0.000)。對照組干預后SAS評分為(64.83±1.76)分,與干預前比較無明顯差異(t=0.992,P=0.330),觀察組干預后SAS評分為(35.90±2.56)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t=58.201,P=0.000),且明顯優于對照組(t=50.922,P=0.000)。
冠心病患者普遍有沉重的心理負擔,心理應激反過來又影響疾病管理,增加心臟負荷,影響依從性,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1]。隨著對疾病的深入研究,現代醫學對冠心病的認識已經不是單純的停留在治療方面,而是需要滿足一個高水平的健康狀態和保證高質量的生存條件,這離不開護理的協助。目前的常規護理模式注重基礎生理護理,往往忽略心理護理。“三位一體”護理模式中的“三位”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由患者、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護理人員三類不同人群所組成,二是指由運動康復、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三種不同干預手段所組成,“一體”指冠心病。該護理模式不僅能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或陪護人員的積極能動性、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增加患者家庭的支持度,還能很好地發揮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患護攜手共進,綜合運用運動康復、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多種干預手段,達到增強臨床療效、改善心臟功能及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促使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的恢復[2]。
冠心病患者不宜進行劇烈運動,合適、適量、循序漸進的運動模式有利于冠心病的康復,八段錦屬于舒緩的有氧運動,重視“意、氣、形”的綜合鍛煉,要求在平和、自然的狀態下進行,注重吐故納新,心息歸一則心安氣得,使患者從整體上處于平靜舒暢的狀態,又增加活動耐量。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讓患者對自身病情有全面的認識,緩解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使情緒趨于穩定平衡。健康教育是一種修正冠心病患者危險因子的非藥物治療手段,要讓患者主動參與,同時鼓勵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積極配合,協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患者達到“身心”協調的最佳狀態。此外,護理人員也要不斷地增加自身專業知識,積極探索更簡便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預方式,提升疾病管理水平,最終達到患護雙贏的目標[3]。
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干預后SDS評分、SAS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三位一體”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態,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