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華,陶金鳳,厲坤鵬
(上海市第二康復醫院護理部,上海 200431)
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 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疾病治療的施術部位, 是人體用于治療疾病和恢復健康的刺激點[5]。穴位按摩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 以按摩為主要施治手法,通過經絡的傳導與反射調節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氣血,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中醫傳統療法[6]。當機體某一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點、按、揉、壓等手法按摩穴位,激發經絡之氣,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功能而達到療效。其作用機制和穴位選擇通針灸取穴,主要分為以痛為腧、辨證取穴、循經取穴、按時取穴等方面[7]。穴位按摩能調節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通過穴位刺激增加機體復合胺的釋放,促使神經反射釋放各種治療因子,提高腦部動脈血流速度,從而改善睡眠[8]。現代醫學也證實,按摩頭部穴位能夠通過改善大腦血液循環以調節神經狀態,進而促進睡眠。左曉琳等[9]通過穴位按摩治療失眠效果的系統性評價發現,穴位按摩用于治療失眠效果肯定。穴位按摩的刺激作用使得失眠患者的氣機升降有序,平肝降火,安神益智[10],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太陽、安眠、四神聰、內關、神門、足三里、三陰交等。內關、三陰交等按摩可柔肝養陰和疏肝、調和脾氣,交通心腎,改善睡眠質量[11]。
用雙手拇指或中指指腹接觸皮膚,以揉法和按法為主。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保健按摩,通常是通過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手法對患者的經絡、穴位進行按摩[12]。穴位按摩的手法也非常關鍵,護理人員在對老年人患者進行按摩時應向老年人講解健康的按摩方法,穴位按摩方法得當其滲透力強,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13]。
頭面部每分鐘50~60次為宜,肢體每分鐘100~120次。
每穴各按摩2 min,一次治療以15 min為宜,前4天每天1次,第5天后隔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
研究發現,運用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住院患者睡眠障礙的問題,通過對老年患者進行自我穴位按摩的培訓以及實施,測定患者干預前后患者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的結果,測試的結果表明,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明顯好轉。有學者對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患者開展足部穴位按摩,根據證型的差異,選擇不同的反射區進行按摩,結果發現,患者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的達到顯著改善,肯定了穴位按摩在改善睡眠障礙方面的功效。W等在研究中指出,對于中風合并失眠的患者,通過按摩涌泉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態,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患者預后。
有研究表明,中藥聯合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睡眠障礙問題。王鎖等[14]穴位按摩聯合涌泉穴中藥外敷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馬新梅等研究發現,通過應用中藥沐足聯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應用于腦卒中睡眠障礙患者,根據體質辯證,給予不同的沐足方,通過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評定患者的睡眠質量,結果發現患者睡眠質量指數各項因子評分和總評分得到明顯下降,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另有研究發現,中藥藥枕聯合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問題,改善患者的焦慮問題,睡眠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另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中藥外洗結合穴位按摩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問題,總有效率可以達到100%。
研究表明,將放松訓練聯合足部穴位按摩應用于腦卒中睡眠障礙患者,結果發現,患者睡眠狀況自評量表以及各因子評分得到顯著下降,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質量。也有學者對腦卒中睡眠障礙患者開展了穴位按摩聯合康復運動的方式,結果發現,患者情緒狀態得到改善,HAMA量表評分和HAMD評分得到明顯改善,PSQI評分顯著降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情緒狀態和睡眠質量,肯定了該方法的臨床實踐價值。的有學者指出,對于腦卒中睡眠障礙患者,給予中醫穴位按摩護理與情志護理,患者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總評分均顯著改善,睡眠障礙得到緩解,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腦卒中常致睡眠結構和睡眠質量下降,加重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和認知障礙,而改善睡眠有利于腦卒中后病人的康復。穴位按摩作為傳統的中醫護理技術,簡便易學,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治療卒中后失眠確有療效并能改善 PQSI 評分,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性,適宜推廣。而根據常理和經驗判斷,若能將穴位按摩與藥物結合或其他物理治療相結合可帶來更大的協同增效、降低不良反應,提高遠期療效的可能,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多方面的臨床受益。由于穴位按摩用于腦卒中睡眠質量的干預性研究較少,且證據質量較差,為臨床提供依據的可靠性尚有所欠缺,但隨著今后更多更嚴謹的高質量臨床試驗的開展,為穴位按摩改善腦卒中睡眠質量提供循證支持,將穴位按摩技術進一步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