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芳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400)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VPA)在各類輸液、營養支持、補液、輸血或采血中均可應用。從過去臨床實踐與相關報道[1-2]看出,相比外周中心靜脈導管(PICC),VPA有更高地安全性,避免了感染發生,同時患者對輸液裝置更易接受。VPA也是臨床靜脈輸液系統中比較新穎的技術,國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臨床已有應用,但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為了進一步分析VPA的使用維護及其護理對策,本文展開了相關研究與報道。
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VPA應用患者120例進行研究,納入對象臨床資料完整,均為腫瘤科收治的長期化療與補液患者,滿足VPA指征,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VPA禁忌癥、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患者。男65例、女55例;年齡15~78歲,平均(52.75±10.22)歲。
1.2.1 VPA應用前護理
VPA應用前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相關問題,包括適應癥、禁忌癥、并發癥、費用、優勢、注意事項或配合事項等,提高他們的認知程度,從而更好地配合完成VPA應用。解釋完畢,要求患者和(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輸液港植入前,完善心電圖、X線胸片、肝腎功能、血常規、出血與凝血時間等檢查,對于化療間歇期患者,待血常規恢復正常后方可植入輸液港。
1.2.2 VPA應用中護理
(1)巡回護士配合:送入手術室時,護理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核對,核對無誤方可送入手術室,將患者上衣脫去,加強保暖,固定好四肢,避免墜床,嚴密監測心電圖、無創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輸液港植入前,建立好對側肢體靜脈通路,檢查吸引器裝置,對手術燈光進行調整,避免對患者造成不良刺激。協助麻醉醫師做好靜脈麻醉,觀察麻醉反應,有任何異常及時上報。患者取仰臥位,頭偏于穿刺對側,盡量后仰,若有必要,可于肩下或頸下墊軟枕,使頸部平展,便于穿刺順利開展。(2)穿刺植入配合:常規消毒鋪巾,從鎖骨中外1/3穿刺進入鎖骨下靜脈,于導絲引導下放入血管,末端在上腔靜脈,留置導管后鈍性分離鎖骨下皮下組織,形成一個皮袋,鎖骨下窩便成為最佳的注射座留置位置,將注射座放于皮袋,留置皮下組織厚度0.5~2 cm最佳,同時四周縫合數針,固定注射座,最后連接導管和注射座。
1.2.3 VPA應用后護理
VPA應用后做好患者呼吸頻率、幅度觀察,盡早發現低血壓、呼吸困難等情況,同時觀察有無切口滲血與滲液,以及有無紅腫、發熱等癥狀。應用后重點做好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措施如下:(1)導管夾閉綜合征護理:發生這類并發癥后,后果十分嚴重,常有胸肩部內收時輸液不暢,外展時胸肩部輸液通暢等癥狀,嚴重情況下會出現導管損傷或斷裂,沖洗、回抽等難度增加,若狹窄嚴重,甚至有導管損傷或斷裂等,應及時上報,并做好拔管準備。(2)導管堵塞護理:長期留置VPA后發生導管堵塞率較高,可分為非栓塞性與栓塞性堵塞。在具體情況下需針對性處理,比如血凝所致素的,可予以尿激酶疏通,取1萬U尿激酶,予以2 mL生理鹽水稀釋,負壓吸引下將尿激酶溶液留存輸液港15 min,疏通后抽搐血凝塊,再用20 mL以上生理鹽水以脈沖式沖管。(3)導管感染護理:導管感染是醫院感染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包含多種發病機制,比如穿刺部位與導管污染,遠處血源性裝置感染等。為此,嚴格無菌操作,按照護理規范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感染。
所有數據錄入EXCEL表格,便于回顧性分析。
120例VPA應用患者發生4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33%,包括1例導管堵塞、1例局部感染、2例藥物外滲。
VPA在使用期間會出現這樣一些問題,比如注射座周圍皮膚紅腫、無法沖洗或回抽注射、穿刺隔皮膚腫脹及燒灼、破損和漏液等[3]。為了減少不良事件,應注意使用技巧與維護措施:操作者用非主力手尋找輸液港位置,并用該手拇指、食指、中指作三角,拱起輸液港,確定三指中點后,對準其實施穿刺[4]。于無損傷針蝶翼下墊上開口紗布,覆蓋一層無菌紗布后,再用3M貼膜覆蓋,這類貼膜有著良好的防水作用,且透明、透氣,效果良好,同時能很好地固定無損傷針與延長管,避免出現污染,從而提高蝶翼針的應用安全性。為了減少導管堵塞與血塊形成,應做好規范化封管。VPA配置三向瓣膜導管室,每次應用后以≥10 mL生理鹽水正壓脈沖封管,若一段時間內不應用VPA,則至少每月進行1次沖管。蝶翼針每周更換1次即可,更換前1 d,輸液完畢,可拔除針頭,便于拔針后針眼有一定的愈合時間,同時也讓患者有一定的放松空間。拔針時,要求護士左手用棉球稍用力對針眼按壓,右手垂直往上將針頭拔出,然后以無菌棉球按壓針眼,并用小敷料貼貼好,避免感染。總之,長期化療與補液治療的VPA應用患者,積極做好使用維護,加強護理干預,對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