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暉,閆 霞*,宋倩倩,王 麗,牟興云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青島 266001)
膀胱癌屬于惡性腫瘤疾病,以排尿困難、血尿以及膀胱刺激征較為常見,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對于膀胱癌多采取膀胱根治性切除,而回腸原位膀胱術能夠使患者經生理通道排尿,是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在術后加以有效的膀胱功能訓練,能夠使術后效果更佳。相關據數據顯示,針對術后患者膀胱功能訓練時給予督導護理,可有效提高訓練結果,對于疾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本次研究將對患者采取督導護理,并對其療效予以分析,情況如下。
研究納入對象為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接受治療的30例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患者,入組時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15例患者。對照組男9例,女6例;年齡45~70歲,平均(52.34±2.16)歲;觀察組男8例,女7例;年齡46~71歲,平均(52.18±2.21)歲。比較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儲尿功能、尿意、預防夜間遺尿、腹肌、盆底和肛提肌訓練指導。對照組則采取常規護理,每日詢問鍛煉情況,檢查訓練程度,便于調整鍛煉計劃。出院前,給予出院指導,并間隔2周1次隨訪。觀察組則采取督導護理:(1)成立護理小組,組長為護士長、質控管理員為資深護士,每日監督、記錄訓練落實情況,便于掌握、了解患者情況,從而調整訓練計劃。(2)入院指導,入院后,告知患者、家屬膀胱癌相關知識、督導護理意義,要求家屬、患者積極參與鍛煉,并對情緒波動較大者采取心理疏導,以有效改善負面情緒,提高依從性。訪談結束后,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便于跟蹤隨訪。(3)住院督導,以患者心理特點和行為態度制定訓練方案,讓患者保持心情愉悅,每日根據計劃監督執行,提高患者依從性。對于無法按時完成訓練者,可根據問題調整方案。并于每日結束后,詳細記錄患者情況,確保護理計劃性和有效性。(4)出院指導,建立微信、QQ等網絡交流平臺,責任護士需每日提醒患者功能訓練,并舉行1周1次網絡交流會,若患者理解能力較差,可通過視頻一對一交流、指導。(5)電話隨訪,出院后間隔2周1次電話隨訪,1月1次入戶隨訪,了解患者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于隨訪結束后根據患者訓練情況、反饋意見和存在問題及時調整計劃,要求家屬積極配合監督,以有效促進功能恢復。
對兩組膀胱訓練結果比較,包括膀胱容量、夜尿次數和排尿間歇時間。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膀胱容量為(262.88±35.12)mL、夜尿次數(3.08±0.98)次、排尿間歇時間(4.47±0.68)h;觀察組膀胱容量為(205.97±22.96)mL、夜尿次數(3.72±0.42)次、排尿間歇時間(2.57±0.85)h。兩組比較結果依次為(t=5.253,P=0.000)、(t=2.325,P=0.028)、(t=6.760,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是治療膀胱癌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因回腸腸原位膀胱缺乏逼尿肌,常伴有尿失禁、尿潴留等并發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因此,對于術后患者采取膀胱功能訓練顯得尤其重要,可有效提高訓練效果,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受年齡、肌肉強弱以及接受能力影響,患者依從性較差,不利于疾病預后。所以,需對術后膀胱肌訓練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敢于措施。
督導護理包括督促和引導,將兩者相結合,既能及時幫助患者調整訓練計劃,又能督促患者,提高依從性,改善疾病預后[2]。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訓練方案,并由責任護士一旁監督,便于及時指導患者訓練中的不足,從而確保訓練有效性。同時,對于患者每日功能訓練情況、進展和鍛煉方法進行監測,耐心指導,幫助患者解答疑惑,既能促進和護患關系,又能幫助患者建立康復能力、信心。出院后,定期隨訪,督促患者,有助于提高訓練及時性、規范性。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訓練結果優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患者膀胱功能訓練中采取督導護理,可有效改善訓練效果,提高積極性,有助于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