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繩,李永永,和薇亮
(云南黃金集團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云南 大理 671507)
北衙礦區屬大型露天開采礦山,年均剝離量約2000萬m3,棄土場需求量大,生態環境異常脆弱,不但存在周圍村民大面積的毀林開荒問題,還存在歷史遺留的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已被列為云南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區域。而公司的礦業資源開發,難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將難以健康發展。因此,云南黃金集團已經明確,把北衙礦山打造為綠色示范礦山,列為與生產、建設同樣重要的頭等大事。
北衙公司以建立“國內領先的綜合性礦業企業”為愿景,以“為股東創效益,為員工謀幸福,為社會盡責任”為使命,制定了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國家級綠色礦山;年銷售收入30億元,利潤率30%的效益型礦山;員工率先實現小康的幸福礦山”的具體目標。
按照黨的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要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落實《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結合我礦山發展需求、資源環境特點和問題,通過創新機制、強化監督,落實責任、激發活力,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引領和帶動傳統礦業轉型升級,提升礦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1)堅持礦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立足我礦山發展需求與礦產開發利用現狀,結合資源稟賦條件,統籌布局,促進礦業發展與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促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堅持礦業綠色發展的原則。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綜合勘查與開發,著力轉變礦產資源利用方式,提高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水平,同時嚴格資源勘查開發準入,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礦山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新模式。
(3)堅持完善標準,嚴格準入的原則。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明確礦山環境面貌、開發利用方式、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現代化礦山建設、礦地和諧和企業文化形象等綠色礦山考核指標體系,為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奠定基礎。
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創新競爭優勢,促進北衙片區有色金屬工藝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將礦山建成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走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
每年雨季前制定年度植被恢復計劃,對具備條件的區域,及時實施種樹植草等植被恢復措施,盡量減少因剝采和排土作業擾動的影響。對1#、2#、3#排土場、落家井排土場等不再擾動區域,加大植被恢復投入力度;積極探索和嘗試更有效的植被恢復方式,保證采場周圍逐步建設完善的隔離防護林帶,以形成有效的生態屏障。
近年來,我公司對礦區主干道、1#、2#、3#排土場、落家井排土場及相關輔助設施場地進行了自動噴水系統覆蓋式灑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覆蓋區域內基本不存在揚塵現象,植被成活率也相對較高。
為減少尾渣排放量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各項回收指標。
第一階段:氰化鈉集中制備。氰化鈉的及時補加,保障浸出時間。
第二階段:石灰乳集中制備。保障PH值穩定,浸出環境穩定。
第三階段:持續加強工藝控制,采取多點加藥。采用多點加藥制定有利于打破藥劑浸出惰性和降低藥劑單耗。
第四階段:提高解吸、冶煉指標。提高解吸率、貧炭酸洗效果,減少解吸頻次減少炭損損失金屬量;提高冶煉率,減少廢棄煉金渣中金屬量含量。
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越來越嚴,為降低公司生產的安全、環保壓力,需通過浸出藥劑研究,實現尾渣無害化、產品無害化。
第一階段:實驗室小型實驗。實驗和論證
第二階段:半工業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評審。
第三階段:工業實驗,擬在100t/d進行工業實驗,工業實驗報告評審。
第四階段:工業規模實驗。通過評審結論,擬在2000+100t/d進行工業實驗[1]。
第五階段:投入使用。通過在2000+100t/d規模工業實驗,再次進行評審,完成評審后投入3000t/d選廠使用。
目前公司兩個尾礦庫約有氰化尾渣700萬t,尾渣中含Au、Ag、TFe、Cu、In等有價金屬,同時為降低公司生產的安全、環保壓力,需對尾渣綜合利用項目進行研究。
膠帶運輸系統投入運行后,每年可以將1000萬m3廢石物料通過膠帶運輸至落家井排土場堆排,大幅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還有效的對運輸車輛揚塵問題進行了控制。
結合設計院優化后設計境界,合理布局工藝設施,推進北衙村整體搬遷,建設荷花池,游樂公園及東山河改道等一系列事宜,均為下步綠色化示范礦山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2]。
為打造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礦山,降低生產對環境影響和改善社區工作、生活環境,需對采剝工程粉塵進行防控。
①優化爆破工藝,減少爆破揚塵;②更換或淘汰干式穿孔設備,減少穿孔作業產生的粉塵;③運輸設備大型化,減少設備密度;④灑水降塵設備投入,加強灑水降塵工作,全方位覆蓋,減少道路揚塵。
各個省(區、市)的礦業經濟在本地區經濟中所占比重不同,不同礦種開發的技術流程不同,因此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也必然不同。綠色礦山標準尚沒形成體系。行業管理部門以及行業協會沒有根據各地區、子行業的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要求。現行的標準中定量指標較少,缺乏能夠激勵和約束企業可持續改進的長效機制,以致對綠色礦山建設優劣評價缺少客觀依據。
目前,全國只有40個礦山得到國土資源部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的資金支持;有130個礦山獲得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獎勵。綠色礦山建設要在地質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管理創新、和諧礦區建設等各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當前,礦業經濟處在低迷、下滑時期,礦山所交納的環境治理保證金尚未建立返還渠道,亟待政府頒布相關的優惠政策。
當前,全國擁有各類礦山10萬余座,盡管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不盡相同,但開展綠色礦山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依據行業管理部門規劃推進,到2020年僅僅能夠完成1000余座。當前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均是依靠政府的引導與扶持,按此節奏推進,改變全國礦山面貌的目標遙遙無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