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攀西地質隊,四川 西昌 615000)
礦產資源的開發是人類行為與自然發展具備極強交互性的過程,一旦開發行為不夠合理科學,便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我國當前堅持生態建國,因此對于礦山開采中的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加大了審查力度,但是傳統開采方式遺留下的問題造成了短時間不可逆的環境影響,因此全面分析當前礦山開采后遺留的環境特征,并且綜合環境保護中的缺陷進行分析,不僅能夠為制定礦山開采環境保護優化制度提供依據,也是當前相關部門落實生態建設生態發展的重點任務。
資源開發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前進動力,自工業革命之后,我國對于資源礦產開發的力度逐漸加大,而且資源開發已經成為了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行為,但是礦產資源與自然界之間是具備平衡交互性的,大規模不科學的開發行為雖然能夠帶動經濟發展,但是對環境的影響極大,因此礦山開采中的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社會前進以及人民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而認清當前礦山地質中存在的主要特點,是落實環境治理工作的前提。
礦產資源大部分深埋在地層之下,因此開采行為首先要進行地層結構破壞,并且將礦產資源剝離出來,這種方式直接的改變了地質結構,尤其是針對山體內部的礦產資源來講,大規模的開發會造成山體穩定性的下降,同時開發之后未利用人為工程進行地形復原,在外界自然環境侵蝕的情況下,山體極有可能出現泥石流、崩塌、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因此經過開采后的礦山地質具備極強的地質災害發生隱患,一旦開采之后的礦山較人群活動密集的區域較近,便可能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
我國部分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開發過程中需要落實科學的保護,才能夠加強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采程度。但是部分小型企業或者經濟發展不夠強大的地區,其開采技術較為落后,且企業在開采中盲目的注重經濟效益,對于礦山開采行為的科學性認識不足,便會導致礦山資源得不到充分的保護,從而浪費大量的可使用礦產資源,開采廢料的回收率也大大下降,這便導致了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采程度下降。
另外礦山開采不單單會破壞外在以及內部的地質巖層結構,在地形破壞之后地表資源也會被大量的剝離,這會減少地表植被覆蓋率,從而提升水土流失的幾率,另外大規模的進行地下地質結構開發破壞之后,地下水資源的走向和水位也會受到影響。尤其是針對部分缺水地區來講,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開發雖然能夠單方面提供經濟以及工業方面的發展,但是自然資源的枯竭也會限制社會發展。
另外由于礦產資源開發會帶來大量的礦山廢料,這些廢料中的往往帶有對人體和環境有污染性質的成分,這些礦山廢料在大量不經處理便堆積在自然環境中,不僅會污染地表水資源,也會污染土地,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也有一定的影響,長期在礦區生活,農作物產量下降,水資源污染程度逐漸提升,人體健康會受到威脅。
從生態環境角度來講,礦山資源是生態中的一部分,其影響了生態鏈中的多種因素,例如植被、水文、動物等,不經保護的礦山開采方式會對這些生態元素造成影響,從而減少生態鏈中的某一環,弱化其生態價值,從而導致礦山區域內的生態穩定性下降。從大量的調查資料中可以發現礦區的生態鏈不夠平衡,由于生產者的數量減少,導致部分捕食者的數量也銳減,甚至針對某種有特殊生存環境的動植物來講,將會來帶毀滅性的災難。
我國的工業發展興起較早,但是環保理念的發展較晚,且當前我國環保工作機制也不夠完善,這種弱勢導致了當前礦山開采過程中,人們雖然已經具備了環保意識,但是如何衡量環保和生態之間的關系,如何加強環保機制的完善性還有待提升。另外受到國土面積的影響,區域生態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夠平衡,在某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其環保理念和生態意識較弱,甚至會受到經濟發展的單方面制約,導致生態保護機制落實不到位,構建不夠完善,審查制度具有較大的缺陷,因此當前部分地區的生態環保工作依舊局限于形式化。
社會新時期到來之后,我國大力倡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針對礦山開采領域也積極地進行了現狀分析,并且制定了環保措施,但是環保與生產是并行的,二者之間的落實力度卻不夠平衡。當前,依舊存在大量的露天開采礦區,石料、開采廢料等運輸和處理需要大噸位的交通設備來執行,這會對原本的地形地貌產生碾壓破壞。同時機械化開采過程也會造成空氣污染和廢氣污染,進一步影響地方生態的自我恢復能力。另外礦山開采與地形改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是不可避免的,人工的環保行為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地形結構的恢復和重建,但是區域內的生態卻需要長時間的自我調節才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這種環保工作與開采工作力度不夠平衡的現狀是我國當前需要解決的重點方面。
針對配套設施方面進行分析,需要結合以下幾個角度。首先從社會發展方面來看,工業發展需求導致我國的礦山開采行為有著較長的歷史,遺留問題較多。這些遺留問題涉及到生態環境以及人類思想觀念方面,生態恢復困難,環境治理基金短缺,技術研發不夠到位等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從技術方面來看,技術的落實需要與不同區域內的礦山環境進行對比分析,確保技術可以有效應對當地的實際問題,也能夠符合生態自然恢復的需求,但是當前我國雖然已經具備了多種環保體系,但是自然環境的變化是人為無法精準定位的,因此由于技術與環境之間不平衡導致環保力度下降的事件時有發生。
首先從定位環保主體角度來看,要以生產企業為核心,以地方區域內的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為輔助機構構建完善的環保主體體系。明確主體之后便可以制定權責分化機制,這將是確保礦區的環境保護工作有責可追的主要依據。要充分解析礦業權,將其作為明確開采企業責任和義務的載體,全面激發開采企業的實際功能,使其能夠在礦區的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重要的引導和組織力量。
其次要加強社會追責管理,建立在礦業權的基礎上,由地方區域政府以及整體社會關注礦業的發展以及開采情況,著重針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管理、優化、整改等活動進行研究分析,建立起追責體系,利用制度以及社會的監督約束行為加強礦區企業的執行力度,利用地方政府以及國家的經濟扶持來加強礦區企業的環保力度,才能夠保證礦區的環保工作能夠落實到位。
環境保護工作是關乎到人類未來生存與發展質量的重要工作,因此不僅需要從環保領域落實完善環保發展體系,還需要抓住契機,積極地利用具備約束性質的法制建設制度進行管理,這種方式能夠全面降低礦山環保工作的阻力,促使其向法制化方向轉型。首先地方政府應該發揮自身的環保職能,精準的定位礦山保護中的重點,使自身權責進行規范化,才能夠使法規的制定具備基礎力度。其次針對既有的環保機制要進行政策分析,結合黨中央的相關理念進行升級優化,結合礦山區域內的生態特點以及環境整治需求制定具備針對性的細化管理制度,在縱向的法規基礎上進行橫向管理。落實崗位職能機制,加強問責體系,強化施工企業以及政府各個部門的監督聯動職能,才能夠確保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有方向,有力度,有框架,有細節。
資源開采和礦山開發是我國工業發展不可避免的一項環節,因此,針對礦山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礦山開采機制改革也是必要的發展措施,當前我國頒布了礦山資源法,其中提出了礦山綠色發展建設的相關意見,并且給予了綠色礦山以政策支持和經濟激勵,將土地開墾,環境保護以及生態重建作為基本準則,將生態環境作為礦山開采的底線,將綠色礦山作為資源開采改革的最終目標,這種新型的開采理念能夠維持礦山資源的可持續開采,也可以進一步協調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針對礦區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建和治理,并不是階段性的工程,而是持續性的發展事業,與社會發展之間具有并行的聯系,因此從除了技術以及政策,礦山區域的環境保護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資金,這些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同時也需要進行社會籌集,才能夠為礦山環境保護提供基礎保障。
首先政府可以將礦山企業作為資金獲取的主體之一,礦山企業需要轉變自身資源開采受益者的角色,作為礦山環境保護的承擔方,結合礦產收益以及環境實際破壞程度來繳納一定比例的環保資金。
其次可以從開采企業所上繳的稅費中劃取部分資金作為環?;?。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環保的力度,也可以進一步凸顯地方政府的職能落實成效,避免政府不作為等現象的出現。
再次針對我國當前新興的部分資源企業,按照其發展規模以及發展方向收取一定比例的環保保證金,以此來約束其開采行為,同時也可以評價其開采經營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合理的削減后期的環?;鹕侠U比例。
綜上所述,礦山資源開采與環境保護都是我國當前必不可少的發展工程。本文著重從當前礦山環境的特點進行分析,經過論述之后發現,利用定位環保主體、加強法制建設、構建環保改革機制以及提供完整的環保保障的方式能夠有效應對當前礦山環保中出現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從企業還是政府角度來看,都需要積極地發揮自身的環保職能,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才能夠更加合理地協調礦山開采與環保之間的矛盾關系,從而使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能夠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