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暉,袁 昆,徐 濤,李 洋
(遼寧省地質礦產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32)
文章通過對宏達金礦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及礦區充水因素,對礦床水資源綜合利用進行評價,指出供水方向;查明礦區工程地質條件,預測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評述礦區地質環境質量,預測礦床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災害,并提出防治建議。
本地區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溫差大,冬季一般為零下20℃~28℃,最低可達零下40℃。夏季氣溫較高,一般為零上20℃~30℃,最高可達零上40℃,雨季為7月份~8月份,年降雨量785mm,蒸發量1077mm。降雨較充足。封凍期從11月至次年4月。凍土層厚1.2m~1.4m。
礦區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屬長白山支脈哈達嶺南延的龍崗山系,為中低山區,相對高差295m,最高海拔725m,最低海拔430m。地形坡度15°~30°,切割深度大于100m,礦區地貌為構造剝蝕低山地貌類型,地勢北高南低,礦區侵蝕基準面為400m。
①含水層。礦區分布的混合花崗巖為基巖裂隙水含水層,淺部受風化作用形成的風化裂隙巖石是本礦區的主要含水層。深部的基巖屬微弱含水層或不透水層。裂隙不甚發育,尤其深部多為閉合狀態,靠淺部風化裂隙及一些小的構造斷裂容水,滲透性差,由大氣降水及上覆的第四系孔隙水補給。基巖風化裂隙含水層是弱富水性含水層,是礦坑水的直接充水含水層。②礦區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礦區內主要為低山地貌形態,地形坡度大,自然條件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而不利于地下水的匯集。大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降水絕大部分沿山坡流入河谷,以地表水的形態排泄至區外,只有少量降水通過不厚的第四系地層滲入到基巖裂隙含水層。區內礦脈其頂底板含水性、透水性弱,補給條件差,礦脈出露于侵蝕基準面以上,地下水易于排除,礦區水文地質勘探類型為第二類,即以裂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裂隙充水礦床。③礦區水資源綜合利用。礦區地下水資源不豐富,礦坑水可滿足一部分生產需要外,生產、生活用水主要取自附近的地表水。該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為第二類水文地質條件,為中等復雜程度。
礦區位于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鐵嶺靖宇臺拱、摩里紅凸起的南部,渾河斷裂的北側。區內第四系(Q4)分布在河床兩側及溝谷低處,主要由粘土及砂礫石組成,厚度3m~15m。太古界紅透山組斜長角閃巖、石榴斜長角閃巖、和黑云斜長變粒巖呈大小不一的殘留體,零星見于太古代混合花崗巖中[1]。礦區內廣泛出露太古代早期深成侵入體(前人稱混合花崗巖),是含金破碎蝕變帶、含金石英脈(金礦體)的圍巖。斷裂帶在平面展布上,具明顯的膨縮尖滅再現的特點,寬度0.3m~1.2m。
(1)礦區工程地質特征。礦區巖體結構類型為整體塊狀結構(GB12719—91)。區內斷裂構造有F2、F3兩條,呈北東向平行展布。
(2)工程地質巖組。①松散類巖組:礦區第四系不發育,巖性為砂碎石粘土,殘坡積形成,厚度小,無工程地質意義。②塊狀巖類巖組:礦區內基巖為混合花崗巖,巖石抗壓強度大于60Mpa,屬堅硬巖石,除蝕變破碎帶外,一般工程地質性質穩定。裂隙發育程度為不發育至較發育。礦體頂底板巖石為混合花崗巖,屬堅硬塊狀巖石,巖石中雖存在有節理,但其張開性和連通性都較差,工程地質條件相對穩固,但坑道采礦中必須采取嚴格的安全措施。
因此,工程地質條件劃歸為第一型與第二型的過渡型,屬簡單偏中等的礦床。
礦區南有撫順至清原高等級公路及渾河水系,山坡植被發育,要注意保護環境,應嚴禁使用混汞(汞碾子)法在坑口旁就地土法加工礦石,對維修機械所產生的油污要及時處理,以免污染水源,影響周邊居民生活用水;近年雖有采礦坑道的存在,但地面沒有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沉地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發生[2]。①礦區地表水、地下水水質良好,礦山開采對水質不會形成嚴重污染。②礦區附近無污染源,地表地下水水質良好,礦石和廢渣不易分解有害組分。礦區巖礦石中SiO2含量極高,開采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量的SiO2粉塵,對從業人員的身體產生危害。
由上述情況確定,礦區地質環境類型為第二類,礦區地質環境質量一般。
隨著開采工作的不斷進行,采礦廢水、廢氣及廢渣等不斷增加,不僅嚴重影響區內的農田和草地,而且大量堆積的廢棄物,還導致河流淤積,嚴重破壞著該區的生態環境,不利于該礦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對礦床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災害,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加強環境管理,實行土地復墾策略。為了有效降低礦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應當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指導下,進一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讓采礦人員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科學規范的進行開采,降低礦區環境地質災害的發生。結合礦區的實際特點,對開采方式進行合理選擇,避免對礦區環境地質造成更大破壞,加強環境保護,為礦區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健全信息系統,提高土地復墾效益。當前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在礦山開采工作中也必須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強礦山環境治理。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礦山環境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對礦山的環境地質情況展開系統分析,并充分的做好礦區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工作,有效減少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造成的為害。如政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推動礦山土地復墾的產業化發展,實現礦山開采與土地復墾工作的有效結合,加強礦山開采與土地復墾的一體化管理,實現土地復墾產業化發展模式,這對礦山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完善恢復體系,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針對礦區環境地質情況,加強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如及時的做好礦區排水工作,加強廢渣運送,有效保護和改善礦區環境。加強土地復墾管理,針對相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升其環境保護意識,強化環境恢復監督與管理,切實改善礦區的環境條件,避免對區內的水資源造成污染,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增加企業經濟效益。
為了有效控制和減少礦山地質災害問題的發生,必須要強化礦區恢復治理工作,將土地復墾策略進行充分的貫徹落實,推動器產業化發展,才能促進礦區開采工作的安全性,為礦區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