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梅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病,危害非常嚴重,傳播速度很快,但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其特點是氣流受限,進行性發展,并伴有氣道和肺部有害顆粒或氣體引起的慢性炎癥增加,急性加重和并發癥影響疾病的嚴重程度。住院期間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1~2 L/氧流量),并給予藥物等治療,以上為臨床常規治療方案。而堅持早期引導患者做肺康復護理鍛煉,可更好改善患者肺功能。本研究探析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肺康復護理的價值,報道如下。
將確診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信封隨機法分二組。各40。實驗組年齡61~80歲,平均(65.67±5.21)歲,男28例,女12例;對照組年齡62~81歲,平均(65.78±5.91)歲,男2 7例,女1 3例;兩組樣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肺康復護理。①心理護理。健康心理是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該病病程長、易復發,關節疼痛、畸形、功能障礙給患者造成身心痛苦,應向患者介紹該病的性質和治療方法,鼓勵患者堅定信心、配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療效,鼓勵患者增強自我和自信,消除自卑和信任。②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講解,讓患者了解疾病治療、用藥注意事項和預防保健知識,堅定信心,配合治療。告知患者避免寒冷、潮濕、過度勞累和精神刺激等誘因。保證睡眠時間,要有合理的飲食,堅持適度運動。③肺康復鍛煉。(1)縮唇呼吸訓練。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增加呼吸時的氣道壓力,防止氣道塌陷。方法是用鼻子吸氣,用嘴唇形狀的嘴巴呼氣,施加適當的阻力,然后慢慢呼氣。呼氣和吸氣的比例是2:1。(2)腹式呼吸:COPD患者長期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響,容易養成胸部呼吸習慣,容易導致呼吸困難、效率低下。腹式呼吸法可以重建生理呼吸模式,從而增加膈肌的活動性,提高呼吸效率、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呼吸頻率。鍛煉方法是采用臥位、半臥位、坐姿、前傾位等姿勢,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氣時,一定要有意識地鼓起腹部,用腹肌推動手的運動,用手呼氣,幫助腹部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放在胸部的手要監測胸部是否有明顯的起伏。腹式呼吸應按一定頻率進行,每分鐘7~8次,每天3次,每次10~15分鐘,吸氣比例為1:2或1:3。(3)強化呼吸肌的方法。這種鍛煉方法能有效改善呼吸急促的癥狀。鍛煉有兩種方式:腹部負重方法:在腹式呼吸練習中,在吸氣過程中,將一定重量的重量放在腹部,使用呼吸訓練器來加強呼吸肌。另外進行有氧運動。大多數COPD患者運動困難,呼吸耗氧量增加。有氧運動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力,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患者可以采用慢走、騎自行車等方式進行有氧運動,但一定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有氧運動的運動強度由患者的癥狀決定,要考慮心率、血氧、血壓等情況[2]。
比較兩組護理開始和護理后肺活量水平、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6分鐘步行距離、住院時間。
SPSS 26.0軟件處理數據,數據比較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護理前實驗組肺活量水平1.78±0.31 L、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1.98±0.23 L、6分鐘步行距離202.74±21.21 m和對照組肺活量水平1.76±0.32 L、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1.94±0.26 L、6分鐘步行距離202.01±21.04 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結束實驗組肺活量水平3.21±1.21 L、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3.74±1.56 L、6分鐘步行距離352.74±71.11 m均高于對照組肺活量水平2.95±1.00 L、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3.11±1.02 L、6分鐘步行距離303.12±15.21 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912,P=0.000<0.05)。實驗組的住院時間是9.40±2.23 d,而對照組的住院時間是12.56±2.45 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持續性氣流受限為特征。患者常出現氣短、咳痰、喘息、反復加重,同時氣道變窄,肺泡間隔受損,甚至全身骨骼、心臟等器官受損,致殘率和死亡率高。
通過康復鍛煉,可以改善患者肺部的通氣性,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運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緊張,預防因病引起的心理障礙,挖掘呼吸功能潛力。康復鍛煉還可以鍛煉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減少住院需求,緩解和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癥狀,預防并發癥[3-4]。
在進行肺功能訓練時,一般來說,可以根據個人健康狀況進行調整,如心肺功能較差,沒有運動基礎,開始運動的時間可以控制在30分鐘以內,隨著心肺適應性的提高,再逐步延長運動時間;對于心肺功能和運動基礎較高的人群,運動時間可能需要40~60分鐘。對于肺功能鍛煉的頻率,每周3~5次可以使心肺功能達到最大適應水平,但還需要根據自己的鍛煉習慣、體質和目的最終選擇和決定。人體全身需要氧氣來燃燒體內儲存的能量,并將其轉化為熱量,這樣器官和肌肉才能隨熱運動。氧氣是從肺部吸入的,所以肺活量和活動次數非常重要,而心臟負責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將氧氣輸送到各個器官和部位,所以心跳的強弱會影響血液流動,因此,重視肺功能的鍛煉對患者的康復起著重要作用[5]。
肺康復鍛煉越早,效果越好。根據患者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早期康復鍛煉方案,逐步將被動肺鍛煉調整為主動肺鍛煉。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氣道護理、功能鍛煉等干預,幫助患者排出分泌物,進而改善呼吸狀態,改善氧合指數,減少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住院時間。
該研究的成果顯示實驗組肺活量水平、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6分鐘步行距離、住院時間和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肺康復護理可改善肺功能和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