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會
(石家莊市平山縣人民醫院,河北 石家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氣流受到限制為特征的疾病,因氣流受到限制后,不完全可逆,呈現出進行性的發展。該疾病有著極高的患病率、死亡率,有相關報道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球疾病死亡原因的第四位,每一年發生急性加重的患者大約有幾百萬,給患者的生活與家庭經濟帶來極重的負擔[1]。根據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的資料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至2020 年已排在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的第五位,引起了醫學界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細菌感染,所以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以及降低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已成為了公共衛生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2]。因此,本文主要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病原體分布及抗菌藥物的應用合理性進行探討。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診治中國專家共識》(草案)診斷標準。其中男性63 例,女性37 例,年齡52~78 歲,平均(63.54±3.65)歲;病程9~13 年,平均(11.52±1.18)年;住院天數3~91 d,平均(18.14±13.24)d。
入院情況:入院前使用抗菌藥物的有76 例;入院時體溫異常者有10 例,咳嗽癥狀者有93 例,咳膿性痰者有28 例,咳白黏痰者有64 例,胸悶、氣短癥狀者96 例;入院行急查血常規檢查的患者中,WBC<4.0×109/L 的患者有13 例,WBC<10.0×109/L 的患者41 例,中性粒細胞增高的患者有81 例,C 反應蛋白增高的患者有47 例,其余的正常。
(1)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制定相關的調查表內容包含:①患者的個人資料;②入院以后的情況;③病原體的分布情況;④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
(2)培養病原菌:①采取痰標本,使用抗菌藥物之前,留取患者的痰液;②若是入院之前就已應用過抗菌藥物者,則需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漱口后,再留取痰液,然后送檢;③送檢的痰標本,需保證其質量符合實驗室質控要求,以此來提高陽性率,可為抗菌藥物的調整提供可靠的依據[3]。
分析患者的病原情況以及對抗菌藥物使用等相關情況進行評價。采用WHO 推薦的DDD、DDDS、DUI 為客觀指標,參考《新編藥物學》[4]。
100 患者中,共檢出105 株病原體,細菌共檢出96 株(占比為91.43%),真菌共檢出5 株(占比為4.76%),痰培養主要陽性結果為細菌類占比最高,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7.62%、銅綠假單胞菌20.00%、大腸埃希菌13.33%在細菌類占比排前三,見表1。
白色念珠菌主要對:5- 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率達到100.00%;細菌的陽性率相對比較低,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甲氧西林敏感占G+90%,G-多數為雙重耐藥細菌。鮑曼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排前三位,G-敏感率分別為27.26%、22.64%、18.29%。
100 例患者中,應用抗菌藥物的患者有100 例,使用占比為100.00%;應用2 種以上或以上的抗菌藥物患者有43 例,使用占比為43.00%。應用的抗菌藥物有:頭孢菌素類、β-內酰胺類/β- 酰胺酶抑制劑類、喹諾酮類、碳青霉烯類、抗真菌類,其中氟康唑注射液、頭孢吡肟以及左氧氟沙星的DUI 均>1.00,表明處方日劑量>限定日劑量,存在用藥不合理情況。

表1 病原學的檢查結果(n, %)
有相關文獻報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病情程度,主要是與細菌感染有著很大的聯系。在病情的不同階段中,主要的病原體是有差別的,例如輕度患者中,主要的致病菌是肺炎雙球菌;對于1 s 用力呼氣容積下降的急性加重癥狀持續性發作的患者,則多數為流桿嗜血桿菌所感染;當患者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時候,表明該患者已經屬于重度感染癥狀了[5]。因此,深入了解病原菌的實際分布情況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不同細菌,給予針對性的藥物,以免發生盲目用藥的情況,從而對患者的細菌造成耐藥,耽誤患者的治療。所以,在選擇使用的抗菌藥物時,可以根據細菌的敏感試驗結果來確定,比較合理?,F階段,臨床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抗菌藥物,大多數都是根據經驗來用藥[6]。
目前,臨床上經常使用的抗生素藥物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甲肟、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乳糖酸阿奇霉素等,且重癥感染患者則應用美羅培南、亞胺培南西司他汀。患者的病情不同,且藥物的用法不同[7]。在本次研究中,對分離出來的病原菌,進行藥敏實驗以后,發現白色念珠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率達到100%;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甲氧西林敏感占G+90%,且G-多數為雙重耐藥細菌。此外,還發現在使用氟康唑注射液、頭孢吡肟以及左氧氟沙星時,其DUI 均>1.00,表明處方日劑量>限定日劑量,存在用藥不合理情況。所以,為了預防不同病原體對患者造成重度、極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情況,臨床上需要加強對藥敏的檢測工作,選擇使用對致病菌敏感性高的藥物,有利于疾病治療,降低耐藥性[8-9]。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主要病原體為革蘭陰性菌,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單次的給予藥物劑量、規范的給藥頻率,可有效地提高細菌清除率,降低細菌對藥物產生的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