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碩
(新疆寶石花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骨質量與骨密度下降,骨微結構被破壞,骨脆性明顯增加,因此容易發(fā)生骨折,是臨床常見的全身性骨病。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問題加劇,老年骨折頻發(fā),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是脊柱外科常見的創(chuàng)傷,目前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外科治療兩種,由于傳統保守治療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固定脊柱,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下降,因此現多選擇進行外科手術治療[1]。為探究椎體成形術與傳統保守治療對老年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本研究選取了我院近期收治的老年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作為一般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老年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40 例納入本次研究樣本中,按照不同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 例。觀察組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59~77 歲,平均(65.25±5.54)歲。對照組中,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齡58~76 歲,平均(66.36±5.5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及平均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程序與方法完全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骨質疏松性脊椎骨折。②患者(或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意識清醒,可配合研究相關量表填制、檢查、治療,完成研究[2]。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②合并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疾病者。③手術禁忌證者。④不符合手術指征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保守治療,包括臥硬床板、糾正骨質疏松、鎮(zhèn)痛治療等,囑咐患者絕對臥床休息,6 周后,帶上支具可下床活動,采取支具持續(xù)固定骨折處2 個月,并對患者實施循環(huán)性腰背肌功能鍛煉[3]。
觀察組患者采取椎體成形術進行治療,指導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全麻,術區(qū)消毒鋪巾,保持骨折處形成過伸狀態(tài),確定椎弓根位置,以45°角傾斜進針,經C 型臂X 線透視,確定椎弓根方向,沿其走行建立穿刺通路,將穿刺針送至椎體后緣骨皮質處,將針尖刺入椎弓根內1 cm 處。單側進針,將針尖送至同側椎體前中位置越1/3 交界處,保留套管后退出針芯,椎體中置入手鉆,在X 線透視下,將預配好的骨水泥注入椎體直至骨水泥臨近椎體后緣時停止,觀察X 線片,確定骨水泥彌散理想后結束注入操作,將針芯插回套管后,患者保持現有體位10 min 不變,取出骨穿針,實施局部壓迫包扎止血,術畢。術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抗生素抗感染[4-6]。
對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隨訪,并進行療效評價。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經治療,患者疼痛感消失,影像學檢查提示椎體高度恢復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響。②進步:經治療,患者疼痛癥狀有一定改善,傷椎高度與脊柱基本復常,對生活有輕微影響。③無效:經治療,患者疼痛癥狀無改善,椎體高度未復常,對生活影響嚴重。臨床總有效率= 顯效率+進步率[7]。
分別于治療前、術后1 個月、術后6 個月對患者損傷椎體高度、矢狀面后凸Cobb 角進行測定。
采用VAS 表測定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該量表總分0~10 分,1 分為無癥狀,10 分為劇烈疼痛,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顯著。
采用Oswestey 功能障礙指數評定(ODI)對患者脊椎功能進行評定,百分比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隨訪統計,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椎體高度與Cobb 角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1 個月及6 個月,觀察組傷椎高度與Cobb 角恢復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ODI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骨質疏松多見于老年群體,除開原發(fā)性骨質疏松,老年人多合并基礎疾病,而其中很多疾病都可引起骨質疏松,這種骨質疏松也被稱為繼發(fā)性骨質疏松,常見的引起骨質疏松的疾病主要包括:結締組織疾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皮肌炎等)、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胃腸疾病(吸收不良、營養(yǎng)不良、胃腸大部切除術后等)、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偏癱、運動功能障礙等)、血液系統疾病、長期制動等情況。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常見合并癥,對于骨質疏松的患者而言,可發(fā)生非外傷或輕微外傷性骨折(脆性骨折),即使正常的日常活動都有較高的骨折風險[8]。
表2 不同時段患者上椎高度與Cobb 角變化(±s)

表2 不同時段患者上椎高度與Cobb 角變化(±s)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20) 對照組(n=20) t P傷椎高度(mm) 治療前 17.33±5.71 16.98±5.74 0.193 0.848治療1 個月 26.33±2.36 23.25±5.14 2.435 0.020治療6 個月 26.12±2.25 22.33±2.87 4.648 0.000 Coob 角(°) 治療前 21.33±5.74 21.66±5.38 0.188 0.852治療1 個月 10.33±1.54 15.66±1.35 11.639 0.000治療6 個月 10.48±1.57 16.02±1.54 11.266 0.00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ODI 評分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ODI 評分對比(±s)
ODI(%) VAS(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53.22±8.65 25.36±5.32 7.33±2.25 1.31±1.01對照組 20 52.97±8.66 32.66±4.97 7.60±2.36 3.15±1.28 t 0.091 4.484 0.370 5.047 P 0.928 0.000 0.713 0.000組別 例數
脊柱骨折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高,患者通常表現為脊柱不穩(wěn)、腰背部嚴重疼痛,使得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傳統保守治療多采取外固定法、絕對臥床休息、營養(yǎng)支持等方法來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而老年人多合并基礎疾病,身體條件較差,骨折難以愈合,臨床治療效果較差。椎體成形術是治療脊柱骨折的重要外科手段,該方法是通過椎弓根向椎體外注入骨水泥,進而達到增強椎體穩(wěn)定性與強度的目的,可有效恢復椎體高度,防止塌陷,能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與緩解疼痛。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接受椎體成形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保守治療的對照組,經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傷椎高度恢復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Cobb 角較治療前也明顯縮小,術后觀察組疼痛與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脊柱骨質疏松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