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貫祥,李敏,謝汝山,曾憲明,張海龍,劉紅,吳妍,章穎
(南京中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院,江蘇 沭陽)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是指利用麻醉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抑制,使患者的神志、全身痛覺以及反射機制等消失或受到抑制的過程。該過程完全可逆,可隨人體內麻醉藥物濃度的降低而逐步恢復正常[1]。但全身麻醉術后蘇醒期的躁動問題一直困擾著臨床工作者,若未加以預防和處理,極易引發各種不良事件,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2-3],具體如下。
選擇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手術治療的60 例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有手術麻醉指征;②美國麻醉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級Ⅰ~Ⅲ級;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嚴重心腦或肝腎肺疾病;②嚴重精神疾病;③對研究用藥過敏;④其他問題(如哮喘、先天躁動等)。按照1:1 比例隨機歸為兩組,A 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8~76 歲,平均(56.43±5.82)歲;手術類型:15 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8 例為半髖關節置換術,5 例為全髖關節置換術,2 例為其他骨折手術。B 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9~78 歲,平均(57.02±5.69)歲;手術類型:16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7 例為半髖關節置換術,5例為全髖關節置換術,2 例為其他骨折手術。將A、B 組的基線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入室后,為兩組患者實施持續心電監護、開放輸液通路及吸氧等常規處理。麻醉誘導選用咪達唑侖+ 舒芬太尼+丙泊酚+順式阿曲庫銨,藥量分別取0.04~0.05 mg/kg、0.2~0.6 μg/kg、0.5~1 mg/kg 和0.15~0.2 mg/kg,完成后給予氣管插管輔助通氣。麻醉維持用丙泊酚3~7 mg/kg/h+瑞芬太尼5~15 μg/kg/h。A 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1~1.5 個最低有效肺泡濃度(MAC)的七氟烷維持麻醉。B 組給予0.5 個MAC的七氟烷維持麻醉,同時經靜脈為患者泵注右美托咪定,負荷量1.0 μg/kg,于10 min 給藥完畢,此后再持續泵注右美托咪定至手術結束前半小時,泵注速率0.2 μg/kg/h。
記錄兩組的手術麻醉相關指標,包括:①手術時間(Operative Time);②自主呼吸恢復時間(Recovery Time of Spontaneous Respiration);③睜眼時間(Eye Opening Time);④拔管時間(Extubation Time)。
參照躁動評分(Restlessness Score, RS)、Ramsay 鎮靜評分(Ramsay Sedation Score, RSS)標準,于拔管時、拔管后15 min 評估兩組的躁動程度及麻醉鎮靜效果,RS 分值越高,說明躁動越嚴重;RSS 分值越高,說明鎮靜效果越好[4]。
觀察并統計兩組的術后躁動率(Agitation Rate)與脫管率(Removal Rate)。
采用統計學軟件程序20.0(Statist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lutions 20.0, SPSS 20.0)處理此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以及拔管時間比較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手術麻醉指標的記錄結果(±s, min)

表1 兩組相關手術麻醉指標的記錄結果(±s, min)
組別 手術時間 自主呼吸恢復時間 睜眼時間 拔管時間A 組(n=30)84.75±7.98 6.64±0.78 8.32±0.79 9.50±1.28 B 組(n=30)83.33±8.06 6.52±0.75 8.41±0.82 9.52±1.30
相比A 組,B 組拔管時與拔管后15 min 的RS 評分降分更明顯,RSS 評分加分更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拔管階段的RS 與RSS 評估結果(±s, 分)

表2 兩組不同拔管階段的RS 與RSS 評估結果(±s, 分)
組別RS 評分 RSS 評分拔管時 拔管后15 min 拔管時 拔管后15 min A 組(n=30) 2.51±0.33 2.08±0.21 1.82±0.26 2.18±0.28 B 組(n=30) 1.46±0.23 1.13±0.15 2.46±0.34 3.01±0.41
B 組術后躁動率為3.33%,無一例脫管,較A 組的術后躁動率23.33%與脫管率13.33%降低均更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躁動、脫管事件的統計結果[n(%)]
蘇醒期躁動(Restlessness)是全身麻醉患者術后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可引起一系列不恰當的行為,如興奮、肢體無意識動作及定向障礙等,其對患者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均有明顯的影響,可增加患者的痛苦指數;同時躁動所引起的肢體無意識動作也可造成非計劃性拔管,并可增加氣管痙攣、食物反流誤吸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甚至直接導致手術的失敗[5]。因此,尋求一種合適的麻醉方式,對于保障手術順利實施、減少蘇醒期躁動事件的發生均具有重要意義。
七氟烷(Seven Halothane)是當前臨床廣泛使用的一種吸入型全麻藥物,具有起效迅速、可控性強以及對氣道刺激小等特點,對老年骨折患者有較高的適用性。但七氟烷吸入麻醉對人體內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 Butyric Acid,GABA)的降解及代謝過程有抑制性,術后GABA 作用減弱,可加大中樞神經系統的敏感度;加之該麻醉藥對中樞系統各部位的抑制程度不同,術后中樞系統各部位恢復時間不同步,極易由于功能完整性缺失而產生躁動[6]。陳洪濤等[7]研究指出,僅使用七氟烷吸入全麻后,患者發生蘇醒期躁動的概率達到35.00%。本研究對此看法基本一致,A 組患者經七氟烷全身麻醉后的躁動率為23.33%。七氟烷吸入全麻后的蘇醒期躁動問題仍較明顯。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作為α2受體的一種選擇性激動劑,具備鎮痛與鎮靜的雙重作用。其能夠通過對α2腎上腺素受體的激動,阻斷神經元放電,由此發揮類似于丙泊酚的鎮靜作用以及輕中度鎮痛作用,在緩解骨折疼痛、穩定血壓及心率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同時,其還能夠減少七氟烷等麻醉藥物引起的惡心、嘔吐等問題,并具有一定的順行性遺忘作用,能夠有效防止患者由于胃腸反應、恐懼等問題而增加蘇醒期躁動的發生風險[8]。結合本研究結果分析,A、B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麻醉相關指標基本無差異,提示該兩種麻醉方案對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睜眼及拔管時間等均無明顯的影響,麻醉效果肯定;但B 組拔管時、拔管后15 min 的RS 評分與RSS 評分均明顯優于A 組,同時該組發生術后躁動、脫管的概率也較低,說明七氟烷復合右美托咪定方案有更好的鎮靜與預防躁動效果,在減輕躁動程度、減少躁動以及脫管事件的發生上均更具作用,與上述研究看法大致吻合。
綜上所述,對骨折手術患者使用七氟烷與右美托咪定麻醉,能夠獲得較好的麻醉鎮靜效果,同時減少全身麻醉后躁動及脫管事件的發生,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