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胡德梅
(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內分泌科,貴州 黔南)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又稱為亞臨床甲減,屬于一種輕度或補償型的原發型甲狀腺功能減退癥[1]。該疾病的特征是,檢測患者的甲狀腺素水平時,指標水平正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正常,但發現患者的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存在升高的情況[2]。隨著臨床上的對甲狀腺功能測定敏感性的增加,發現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數量逐漸上升,有相關數據發現,在成年人群中,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發病率為7.00%~26.00%[3]。雖然許多患者在患病時,其臨床表現不明顯,通常都是通過血清學檢查發現患者患病,但有研究發現,亞臨床甲減可能造成患者發生動脈硬化等嚴重后果,因此臨床應加大對患者亞臨床甲減的檢查[4]。本研究就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對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及血脂的影響進行分析探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52 例作為觀察組進行分析,選取甲狀腺功能正常者52 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女性25例,男性27 例,年齡為30~49 歲,平均(41.32±6.85)歲;對照組中,女性23 例,男性29 例,年齡為31~47 歲,平均(41.47±5.81)歲。患者納入標準為:①未患有精神類疾病,能良好溝通;②經診斷符合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診斷標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為:①存在惡性腫瘤、全身性血液性疾病者;②處于哺乳期等特殊時期者;③肝、腎等器官功能發生嚴重衰竭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完成相關檢查。告知所有入院人員,于當夜8 點后禁水禁食,于次日清晨時抽取患者的靜脈血,對血漿中的CPR 濃度進行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進行檢測。采用固相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FT4、s-TSH 及FT3水平。為所有患者進行頸動脈IMT 測定,采用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測,調節診斷儀頻率至7.0 MHz,使患者采取仰臥位于檢測臺上,對患者的雙側頸動脈采用超聲探頭進行掃描。將患者的肩部墊高,使患者的頸部向后方仰,稍稍將患者的頭部轉向對側方向,從患者的鎖骨位置上窩處,逐漸上移探頭,于患者的側頸部及前側部朝著2 個方向為患者進行縱切掃描,通過頸動脈IMT 測定能清楚地觀察到患者的交叉部、頸總動脈位置以及部分頸內外動脈的情況。以腔-內膜交界面- 患者頸動脈外膜上層間的距離作為IMT 值。在縱切掃描中,將每個方向的縱切面掃描測量3 個點:以患者的交叉部位最厚處作為1 個檢測點,從交叉部位最厚處下移1 cm 作為1 個點,朝下再下移1 cm 作為1 個點。在掃描中,患者的檢測點共計12 個,取IMT 檢測的最大值,作為最大值IMT。
兩組對比數據用SPSS 18.0 軟件分析、處理,用t檢驗計量資料(±s),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FT4及FT3水平明顯比對照組低,觀察組的TSH 值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血脂水平,發現觀察組患者的TC 及TG 水平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觀察組的LDL-C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s)
指標 觀察組(n=52) 對照組(n=52) t P FT4(mmol/L) 7.61±1.35 15.69±3.16 16.956 0.000 FT3(mmol/L) 3.32±0.47 4.21±0.57 8.687 0.000 TSH(mIU/L) 8.31±2.56 1.78±0.81 17.537 0.000 LDL-C(mmol/L) 3.67±0.34 3.02±0.28 10.642 0.000 TC(mmol/L) 6.43±1.32 4.49±0.76 9.184 0.000 TG(mmol/L) 2.28±0.51 1.34±0.34 11.059 0.000
觀察組患者的CRP 及IMT 值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CRP 及IMT 值(±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CRP 及IMT 值(±s)
組別 例數 CRP(mg/L) IMT(mmol/L)觀察組 52 5.18±0.32 1.81±0.47對照組 52 1.39±0.24 0.71±0.03 t 68.325 16.843 P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中,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有13 人,發生率為25.00%,在甲狀腺功能正常的對照組患者中,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為1 人,發生率為1.92%。觀察組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
隨著近年來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中,亞臨床甲減是較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其危害性與高血壓、吸煙、高膽固醇癥等危險因素相當[5]。亞臨床甲減影響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主要是通過自身作用使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加而實現的[6]。亞臨床甲減,屬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早期階段,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的危害程度不可忽視[7]。有研究發現近年來亞臨床甲減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增的趨勢,由于這類患者的癥狀表現不明顯,因此常常未能引起患者的重視[8]。若患者在發生亞臨床甲減后,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病情的發展進行干預,任由病情一直發展,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最終會造成患者的病情進一步進展至甲狀腺功能減退癥[9]。有相關研究發現,甲減患者與亞臨床甲減患者的LDL 值與TC 值間不存在明顯的差異,而明顯高于甲狀腺功能正常者,提示患者出現亞臨床甲減可能會造成血脂代謝異常的情況出現。有相關研究證實,影響血脂代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甲減的出現,分析可能是由于TH 導致LDL 受體活性增加,導致LDL 水平升高或TH 對LPL 活性的影響導致的。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FT4及FT3水平明顯比對照組低,觀察組的TSH 值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血脂水平,發現觀察組患者的TC 及TG 水平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觀察組的LDL-C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CRP 及IMT 值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高,說明出現亞臨床甲減者更易發生動脈硬化。綜上所述,亞臨床甲減能影響患者的炎癥反應、血脂代謝等功能,使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上增。臨床上應加大對患者甲狀腺功能的關注,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及治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