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波,李志堅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焉耆醫院,新疆 焉耆)
小兒疝氣是小兒外科和疝外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有先天性腹股溝疝和臍疝兩種類型,小兒疝氣的主要發生因素是鞘狀突未關閉和嬰兒出生時發育不完全以至臍環不能及時縮小閉合[1]。年齡在4 歲以上的臍疝患兒或臍環直徑達到2~3 cm 及以上應及時就醫,現階段臨床中主要治療方式為腹橫紋小切口、疝囊高位截扎等修復式手術治療[2],臨床效果良好。但采用腹股溝大切口的小兒嵌頓疝手術造成的創面較大,且容易復發,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兒的康復進程容易受到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統計分析腹橫紋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7 年1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130 例疝氣患兒,采用隨機的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65 例和觀察組65 例。對照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33 例和32 例,直疝28 例、斜疝37 例,年齡1~3.5 歲,平均(2.27±1.13)歲;觀察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35 例和30例,直疝31 例、斜疝34 例,年齡0.5~3 歲,平均(1.78±1.16)歲。兩組患兒的病情、年齡及性別等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意義(P>0.05)?;純杭覍偻鈪⑴c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具體內容為:(1)幫助患兒調整身體姿勢為仰臥狀態,對患兒行氣管插管實施靜脈復合麻醉,在患兒腹股溝處進行一切口約5 mm[3],從而打開患兒腹腔;(2)建立CO2氣腹(8~10 mmHg),拔出氣針,放置腹腔鏡;(3)觀察尋找患側內環口是否存在隱性鞘狀突口未必合癥狀或病變組織;(4)進行高位修補和結扎,采用4號絲線穿針刺進腹腔,同時保留線尾部分在體外,在腹腔鏡監視下進行縫扎,將4 號絲線環繞內環口一圈,收緊并打結關閉切口[4]。
觀察組采用腹橫紋切口手術治療,其具體內容包括:(1)幫助患兒調整身體姿勢為仰臥狀態,從靜脈注射氯胺酮,起到全身麻醉效果[5];(2)在小兒患側腹橫紋處做一約50 mm的切口,逐漸分離肌腱膜等皮下組織[6];(3)根據疝囊大小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法,若是出現疝囊較大的情況,可以從近端開始進行剝離,直至疝囊頸部,最后采用4 號絲線進行結扎縫合;若是出現疝囊較小的情況,就可以直接將疝囊剝離,直到疝囊頸部,最后實行結扎操作;(4)止血后逐層縫合切口;(5)術后在切口處采取無菌敷貼以防感染[6]。
對兩組患兒的手術指標和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評估,手術指標為患兒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時間,并發癥表現癥狀為腹脹、切口感染、疝氣復發和陰囊腫脹。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分別對觀察組疝氣患兒和對照組疝氣患兒的臨床資料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疝氣患兒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數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疝氣患兒的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疝氣患兒的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65 36.08±3.17 19.17±0.51 2.03±0.34對照組 65 47.73±5.06 28.46±1.24 4.03±1.35 t 15.730 55.862 11.582 P 0.000 0.000 0.000
對比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發現觀察組患兒中有1 例(1.54%)腹脹,1 例(1.54%)切口感染,1 例(1.54%)陰囊腫脹,沒有出現復發狀況,并發癥發生率為4.62%;對照組患兒中有4 例(6.15%)腹脹,3 例(4.62%)切口感染,3例(4.62%)陰囊腫脹,沒有出現復發狀況,并發癥發生率為15.3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疝氣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小兒疝氣是小兒外科和疝外科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因素是由于早產兒、低體重兒出生發育不完全,臍環不能及時縮小閉合以及鞘狀突未關閉[7-8]。但并非所有的鞘狀突未閉合都會形成疝,若是小兒的腹壁不夠健康,也會出現腹股溝疝的癥狀,另外,其他如小兒哭鬧、便秘、咳嗽等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動作因素也可能會促使小兒臍疝形成[7]。小兒疝氣的臨床表現為腹股溝、臍孔處出現時有時無且大小變化的包塊,包塊在小兒站立或哭鬧時腹內壓力增高的情況下顯現或增大,早期小兒平臥或用手按壓腹部會使包塊暫時性消失,除此之外并無特別明顯的癥狀特征。因此,家長在發現小兒腹股溝部位、臍孔處、陰囊兩側經常出現小腫塊時,應及時將小兒送往醫院進行診治。若是小兒疝氣沒有得到及時的有效治療,疝囊會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大,發生嵌頓等癥狀,更有甚者會使睪丸、卵巢萎縮或梗塞,導致患兒后期無法正常生活,降低自理能力。小兒外科和疝外科臨床中的小兒疝氣通常會進行手術治療,但是考慮到患兒的身體素質、生理結構較弱以及容易誘發并發癥影響術后康復的情況,不宜進行創面較大的手術治療。因此,為有效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需要減少手術治療中的手術創傷面積,降低手術風險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我國的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微創技術在臨床治療中的優異療效使得其不斷推廣應用,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臨床療效較為明顯,比腹腔鏡手術創面小且不容易誘發并發癥。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的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臨床效果比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明顯,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進而縮短住院時間,加快患兒身體恢復健康,值得廣泛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