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桂梅,王桂霞
(山東省淄博市淄博區婦幼保健院,山東 淄博)
子宮肌瘤的病因與患者的雌性激素分泌具有一定的聯系,患者肌瘤組織會對雌性激素具有較高的敏感性,這也是患者出現子宮肌瘤的重要原因[1]。根據相關臨床報告指出,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應用于子宮肌瘤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療效更為顯著[2]。有利于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長和出血量等,減少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臨床療效[3]。在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和常規組300 例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評價,研究子宮肌瘤疾病通過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價值及應用。現將此次研究結果進行以下報道。
選取本院于2018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300 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前瞻性單盲隨機法分為常規組(150 例,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式)與研究組(150 例,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式)。研究組年齡22~63 歲,平均(44.47±4.39)歲,常規組年齡23~62 歲,平均(44.62±4.51)歲,所有婦科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并自愿納入此次研究中,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對研究組和常規組患者的常規資料通過應用統計學進行研究,差異細微(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
常規組(150 例,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式),對患者行麻醉處理后,根據常規方式開腹,仔細觀察患者的腹腔情況,并將6~12 U 垂體后葉素注入子宮內,應用電凝刀切開并剝離肌瘤包膜,若患者的肌瘤較大,可先將肌瘤碎解后再取出,進行常規止血后逐層關腹。
研究組(150 例,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式),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患者行麻醉處理后,在患者肚臍上緣大約1 cm 位置進行橫行切口,切口大小為1.0 cm 左右,并建立起人工氣腹,保證患者的氣腹壓力為12 mmHg,并通過腹腔鏡仔細觀察患者的子宮病變情況以及子宮肌瘤的數量和分布情況。并將6~12 U 垂體后葉素注入子宮肌瘤瘤體和子宮肌層間,然后采用超聲刀或單極電凝刀切開假包膜并分離瘤體,反復沖洗腹腔后,仔細觀察是否存在出血情況,并采用雙極電凝刀進行止血處理,使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傷口。
(1)通過記錄患者的排氣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等對研究組與常規組的臨床指標進行比較。(2)通過記錄患者的臟器損傷發生率、出血發生率和切口感染發生率等對研究組與常規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
應用SPSS 18.0 軟件處理子宮肌瘤患者的相關指標資料,計量資料比較經過t檢驗,并用(±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經過χ2檢驗,并用(%)表示,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式比較,P<0.05 表示兩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300 例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指征進行對比觀察,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的排氣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更短(P<0.05),詳情如表1 所示。
表1 300 例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指征對比(±s)

表1 300 例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指征對比(±s)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研究組150 15.59±2.64 74.54±7.26 82.36±8.24 18.72±2.32常規組150 25.42±2.59 98.87±9.32 118.58±11.46 27.67±3.43 t 32.553 25.223 31.428 26.471 P 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
經過對300 例子宮肌瘤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67%,常規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00%,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患者的臟器損傷、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300 例子宮肌瘤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子宮肌瘤在女性生殖器官中是較為多發的腫瘤之一,也被稱為子宮纖維瘤或者纖維肌瘤[4]。該病多發于中年婦女,發病原因與女性體中激素的分泌等有關,此類患者通常具有白帶增多、腰痛、腰酸等表現[5]。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作為個性化的子宮肌瘤疾病治療方案,其主要通過腹腔鏡仔細觀察患者的子宮肌瘤的數量和分布情況,后用超聲刀或單極電凝刀切開假包膜并分離瘤體。同時可根據患者的傷口恢復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視野大、手術創口小、微創與安全等優點[6],能夠提高操作的精確度,減少對周圍組織血管的不良作用,進而促進創面愈合[7]。
此次研究對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評價,常規組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式,癥狀改善效果欠佳,研究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方式,癥狀改善效果顯著。經過對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指標和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的排氣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更短,說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更佳,有利于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長和出血量等,提高治療的安全性。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患者的臟器損傷、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說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更佳,有利于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促進疾病恢復,提高臨床療效[8]。
研究結果表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在此次研究中比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作用更佳,能夠減少患者的出血情況,有利于為子宮肌瘤疾病的治療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值得將其推廣普及于臨床治療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