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西爾·艾爾肯
(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 脊柱三科,新疆 烏魯木齊)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骨科疾病,其主要指人體腰椎間盤后突導致神經根壓迫的癥狀,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對其展開治療,多數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均可康復。但有醫學資料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術后有復發和醫源性滑脫的癥狀出現,在其出現這類癥狀時,均需要立即接受腰椎翻修手術治療,以此確保臨床療效,提高患者康復效率[1-3]。本文通過對TLIF 手術在腰椎翻修手術中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意在為提高腰椎翻修手術成功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需行腰椎翻修手術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其病因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每組25 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35~61 歲,平均(43.6±3.4)歲,平均體重(56.2±4.4)kg,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對比組患者年齡35~60 歲,平均(43.5±3.5)歲,平均體重(56.3±4.5)kg,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兩組患者均接受腰椎間盤手術治療,且術后出現復發或醫源性滑脫癥狀。(2)兩組患者均符合TLIF手術標準。(3)兩組患者均知道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心臟、肝、腎等其他內器官疾病者。(2)有其他骨科疾病者。(3)手術耐受性低于正常水平者。
兩組患者均行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治療,術前均行CT 檢查,醫務人員接受CT 檢測結果制定針對性手術方案。術中調整患者為俯臥位,并行全麻,麻醉效果開始后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切口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初次手術切口,切除其瘢痕組織后按照患者具體情況植入螺釘。切除其患處殘留突出關節,使椎體結構顯露出來,隨后切除其出口根部纖維環,最后摘除髓核。此外給予對比組患者的手術中需撐開患處椎間隙,對其滑脫處進行修復。處理完患處后觀察患者狀態是否異常,隨后將自體骨植入其上下關節突,選取PEEK 材料填入自體骨質內,植入缺口經纖維環植入椎間隙,隨后置放負壓引流管。術后持續給予患者抗感染藥物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感染、血腫、神經損傷以及硬脊膜損傷等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平均術中出血量等手術常規指標。
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為準,說明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手術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感染、血腫、神經損傷以及硬脊膜損傷等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經過手術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平均術中出血量等手術常規指標與對比組患者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一般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一般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研究組 25 162.5±3.5 526±21對比組 25 161.5±4.5 531±20 t 0.877 0.862 P 0.384 0.392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出現復發或醫源性滑脫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常見的臨床癥狀,在出現這類情況后如不接受進一步的翻修治療,患者極有可能出現永久性神經損傷等癥狀,以此危及患者性命。在腰椎間翻修術的選擇上,不同的手術其治療效果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均會有所差異,為確保患者安全且快速地進入康復治療階段,應結合實情制定選取最有效的手術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4-7]。
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應用在腰椎間翻修術中,其通過應用切除突關節椎間孔,減少椎間盤、椎間孔壓力,能有效的促進其患處骨組織進行融合,且術后患者能更快的恢復腰背肌功能。在大量臨床實驗中發現,TLIF 手術其手術時間大幅度減少,且由于切口小或手術切口建立在原手術切口上,因此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不易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安全性較高[8-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行TLIF 手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比組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與對比組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不同病因導致需要行腰椎間翻修手術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TLIF 手術治療,均能發揮較高的療效性,在大幅度縮短手術時間和降低術中出血量的同時,提高了手術安全性。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