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姣
(山東青島萊西市人民醫院,山東 青島)
在臨床婦科疾病中,子宮肌瘤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且好發于30~50 歲人群[1]。在子宮肌瘤中,黏膜下子宮肌瘤是其常見的一種類型,病情持續發展極易出現失血性貧血、早產、甚至不孕等現象,會大大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2-3]。對于此疾病,臨床中多是選擇宮腔鏡電切術進行治療,然后手術過程中存在較多影響因素,臨床上還需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4-5]。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就黏膜下子宮肌瘤行宮腔鏡電切術的護理干預開展研究,具體如下。
選擇于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就診于我院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98 例,患者均進行宮腔鏡電切術,隨機劃分為參照組(49 例)與觀察組(49 例),參照組中年齡最大55 歲,最小23 歲,平均(37.68±3.23)歲;觀察組中年齡最大56 歲,最小22 歲,平均(37.70±3.25)歲。均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組間資料數據相當,統計學差異不明顯(P>0.05)。
(1)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予以飲食指導。
(2)觀察組予以全方位護理:①心理護理。對患者說明子宮肌瘤的相關內容,包括病因、治療內容以及預后效果等,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②環境護理。保持病房環境的整潔干凈,定期通風,室內溫度控制為23~26 ℃,濕度控制為60%~70%,提高患者的舒適度。③飲食指導。飲食方面指導患者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食物,鼓勵患者食用果蔬,確保營養均衡。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遵循少吃多餐,防止患者出現腹脹等。④術后護理。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脈搏、呼吸等,予以持續6~8 h 的吸氧,促使機體排出二氧化碳,改善患者血氧分壓。對患者疼痛癥狀予以評估,若癥狀輕微則不予以止痛藥。可配合播放音樂、看電影以及聊天等途徑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染。癥狀嚴重則遵醫囑予以鎮痛治療。術后協助患者進行翻身,預防壓瘡。⑤并發癥預防。手術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術后加強對患者切口的清潔以及感染預防。密切監測患者術后切口情況,若發生滲血、滲液等,則及時匯報醫師進行處理。⑥運動指導。術后9 h 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指導患者早起下床活動,防止術后肢體功能障礙,改善患者生活質量。⑦出院指導。出院手續辦理完成后,指導患者嚴禁用手觸碰切口,防止感染,告知患者嚴禁劇烈運動,防止發生意外。定期進行院外回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
觀察統計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予以對比分析。
臨床治療效果:腹部疼痛等多項臨床癥狀均消失,徹底切除肌瘤,經過宮腔鏡檢查,未出現復發,也沒有發生嚴重并發癥,為顯效;腹部疼痛等多項癥狀有所改善,有并發癥出現,經過治療后得到改善,為有效;多項癥狀未得到改善,病情甚至更加嚴重,為無效。
并發癥發生情況:感染、腹脹、尿潴留。
統計工作使用SPSS 15.0 統計學軟件,合理挑選數據集剖析整體效果,一切假設檢驗均采用雙側查驗,計數數據參照χ2檢驗,數據以率(%)的形式表述;計量資料參照t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述,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92%)與參照組(81.63%)對比,顯示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多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n, %)
目前,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也出現變化,這也使得子宮肌瘤患者數量增加。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在臨床中多伴有月經不調、貧血等現象,嚴重者甚至還會危及生命安全[6-7]。目前,該病的具體病因尚無定論,多數學者指出與性生活以及生活習慣、激素分泌等情況存在緊密聯系。
近年來,微創技術得到了較大進步,宮腔鏡電切術在婦科疾病中得到了較廣闊應用[8]。然而手術本身具有創傷性,對患者機體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需要予以相應的護理干預。本研究對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92%)與參照組(81.63%)對比,顯示觀察組更高(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這是因為全方位護理是一種綜合性、個體化、全面性的護理模式,其可針對患者的病情以及實際情況予以護理,對圍術期患者各方面予以干預,包括心理、環境、術后護理、術后飲食、術后運動、并發癥預防、出院指導等,可提高手術效果,減輕患者的不適,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9-10]。
綜上所述,對于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選擇宮腔鏡電切術進行治療,配合全方位護理,整體效果令人滿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