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木沙
(新疆庫車縣人民醫院,新疆 阿克蘇)
腦炎是由于腦實質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導致的一種炎癥疾病,患者通常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乏力或出現意識障礙等,極易誘發癲癇,腦炎繼發癲癇在早期無明顯癥狀,但隨病情的發展患者可出現抽搐或其他異常現象,嚴重者會導致昏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較大威脅[1]。本文針對腦炎繼發癲癇患者分別采用卡馬西平、托吡酯與丙戊酸鈉進行治療,并分析三種藥物的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的影響,具體如下。
采集2016 年8 月至2019 年9 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炎繼發癲癇的24 例患者進行研究,根據治療藥物的不同將24 例患者分成三組,分別有:接受托吡酯治療的8例甲組患者,其中有5 例男性和3 例女性,年齡11~47 歲,平均(29.7±9.3)歲;與接受丙戊酸鈉治療的8 例乙組患者,其中有6 例男性和2 例女性,年齡11~48 歲,平均(29.9±9.4)歲;及接受卡馬西平治療的8 例丙組患者,其中有5 例男性和3 例女性,年齡13~47 歲,平均(29.8±9.5)歲,患者臨床資料方面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比。
甲組患者使用藥物為托吡酯,服用25 mg/d 托吡酯(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57),用量逐漸增加,但每天的使用量不超過150 mg,連續用藥一年觀察療效。
乙組患者使用藥物為丙戊酸鈉,服用750 mg/d 丙戊酸鈉(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395),用量逐漸增加直到病情控制,但每天的使用量不超過2000 mg,連續用藥1 年觀察療效。
丙組患者使用藥物為卡馬西平,服用300 mg/d 卡馬西平(生產廠家:成都川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088),連續用藥1 年觀察療效。
統計患者的腦電圖情況,療效的評定標準[2]有:完全控制、顯效、有效和無效,完全控制是指患者的腦電圖都能夠達到正常的水平,且在兩年內沒有復發的現象,顯效是指患者的腦電圖情況出現好轉,且發作的頻率在1/4 以下,有效是指患者的腦電圖情況有一些好轉,且發作的頻率在1/4~1/2,無效是指患者的腦電圖情況并沒有好轉,且發作的頻率也沒有改變,甚至出現變壞的情況[3]。總有效率是指完全控制率、顯效率和有效率的和。此外,再記錄患者產生的不良情況并對比分析。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數據結果顯示,甲組治療有效患者7 例,占87.5%,乙組治療有效患者7 例,占87.5%,丙組治療有效患者6 例,占75.0%,三組經過對比可知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發現甲組產生不良反應1 例(12.5%),乙組產生不良反應4 例(50.0%),丙組產生不良反應5 例(62.5%),三組對比可知甲組產生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乙組和丙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癲癇已經成為國內神經科僅次于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癥,是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由于腦炎、腦血管病及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等,使得癲癇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使得患者的精神和意識失常,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構成威脅[4]。其中腦炎是誘發癲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病毒性腦炎最為常見,是由于病毒入侵而損傷到腦實質而產生的炎癥反應,使得神經細胞受到損傷或壞死,導致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現象,而刺激到膜電位產生神經興奮,從而引發癲癇[5]。

表2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n(%)]
臨床上針對腦炎繼發癲癇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托吡酯、卡馬西平與丙戊酸鈉等,其中托吡酯為天然單糖基右旋的一種果糖硫化物,能夠作用于鈉通道,從而阻斷電壓來抑制放電,或通過作用于Y-氨基丁酸受體以抑制神經,也可通過作用谷氨酸受體來抑制神經興奮現象,因此能夠起到調節神經與抑制興奮的作用,可有效治療癲癇疾病[6]。此外,卡馬西平也是治療癲癇的最常用藥物,可阻斷鈉離子通道并抑制放電,從而穩定神經細胞,減少神經興奮,在控制癲癇疾病方面效果良好[7]。丙戊酸鈉能夠抑制NMDA 受體與穩定Y- 氨基丁酸,從而調節神經系統降低神經興奮[8]。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在腦炎繼發癲癇的治療效果方面,三組的治療效果相當,都能夠有效控制病情,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從產生的不良情況來看,甲組治療方式的優勢相較于乙組和丙組更為明顯,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在取得治療效果的同時還能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產生。綜上,在對腦炎繼發癲癇患者應用卡馬西平和托吡酯與丙戊酸鈉進行治療中,三種藥物治療取得的效果都較好,但托吡酯在減少不良情況方面更具優勢,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