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李強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微生物檢驗是診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后續治療方案的確定、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等相關工作的參考價值重大。有報道認為病原微生物檢驗對流行病學感染性病癥的防控工作有重要價值,在感染患者的疾病控制中有參考意義[1]。由于病原菌種類繁多、檢驗流程復雜,加上相關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對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造成一定影響[2]。病原菌耐藥性是其對抗菌藥物的耐受性,其一旦產生耐藥性,藥物治療效果會明顯降低,因此臨床在進行抗菌治療時,要針對性選擇抗菌藥物,本次研究對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與病原菌耐藥性分布進行了調查,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我院檢驗科接受微生物檢測的600 例患者的微生物檢測報告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回顧性分析,標本來源:泌尿外科、婦科、內科、兒科、呼吸科、心內科等科室送檢的血液及尿液、痰液、分泌物等。標本對應患者資料:男性325 例,女性275 例,年齡10~83 歲,平均(48.66±12.33)歲。
1.2.1 標本采集方法
痰液:患者晨起將痰液直接吐進干燥無菌的容器中,蓋好蓋子后及時送檢。尿液:取患者清晨中段尿液,裝入干凈容器中,及時送檢,室溫保存時間不超過2 h。分泌物:對病灶表面采取0.9%氯化鈉溶液清理,采集病灶深部分泌物或膿液,置入無菌試管送檢。對于閉鎖膿腫的采集:常規消毒進針周圍皮膚,無菌注射器抽取膿液后送檢。燒傷滲出液采集:常規清創,采用棉拭子收集創面滲出液體,送檢保存。血液采集:在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或動脈血,置入無菌容器及時送檢[3-5]。
1.2.2 檢測方法
采用DL-96 機器對標本進行微生物檢驗,依據不同標本的操作要求,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流程進行。詳細記錄相關檢驗步驟與溫度,對標本治療進行嚴格控制。藥敏試驗:在無菌操作原則指導下,對送檢標本進行病原菌分離和鑒定,藥敏試驗檢測采取K-B 試紙擴散法,病原菌耐藥性判定依據為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相關標準[6]。
對微生物檢測報告進行分析,調查影響臨床微生物檢測質量的相關因素,并統計微生物檢驗報告準確性。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的微生物檢驗報告中,共計77 例出現誤差,檢驗準確率為87.17%,其中蛋白定量檢驗準確率最高,達91.00%,病原菌培養準確率最低,為76.67%,見表1。

表1 微生物檢驗報告準確性(n, %)
本次研究對我院2018 年與2019 年期間存在誤差的報告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操作人員、標本因素、操作規范為影響臨床微生物檢測質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標本因素占比最高,2018 年占比45.95%,2019 年占比40.00%,具體見表2。

表2 影響臨床微生物檢測報告質量相關因素構成情況(n, %)
600 例送檢標本中,共有730 株病原菌被培養出,革蘭陰性菌占比50.27%、革蘭陽性菌占比38.49%、真菌占比11.23%,以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等占比較高,見表3。

表3 病原菌分布與構成(n, %)
經統計,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大腸埃希菌對頭孢菌素類與喹諾酮類抗生素藥物的耐藥性顯著,金葡菌對紅霉素、喹諾酮、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明顯,見表4。
目前,病原菌引發的感染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隨著臨床藥學的深入研究和制藥技術的蓬勃發展,更多抗菌藥物被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染性疾病死亡率,但近年來抗生素濫用情況比較普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7-8]。因此,在臨床上開展病原菌耐藥性檢測和相關研究成為了臨床關注的重點。本次研究中發現,以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腸埃希菌為代表的格蘭陰性菌對頭孢菌素、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性較高,但對β- 內酰胺類藥物比較敏感。以金葡菌為代表的格蘭陽性菌對喹諾酮類、紅霉素與β- 內酰胺類藥物耐藥性明顯,對萬古霉素則比較敏感,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了抗菌類藥物應用的不規范情況。

表4 常見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的耐藥性構成[n(%)]
本次研究對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發現。標本采集因素、操作人員、操作因素是影響檢驗質量的重要因素,為提升臨床檢驗質量,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對標本采集與送檢程序加以規范,嚴格按照無菌原則采集標本、及時送檢、確保標本質量;加強對檢驗人員相關培訓,不斷提升其專業素養;嚴格控制檢驗環境,嚴格執行消毒滅菌,在進行檢驗時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流程進行,從標本采集到完成檢驗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控。
綜上所述,在進行微生物檢測時,必須嚴格把控檢驗質量,減少檢驗誤差,在治療時,以藥敏試驗為參考依據,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恰當的抗菌藥物,降低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