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統升
(新沂市人民醫院 康復醫學科,江蘇 新沂)
隨著當前醫療技術提高以及器械設備完善,對于中風疾病的搶救成功率有了明顯上升,只是搶救后患者的各種后遺癥依然是臨床的重點問題[1]。中風患者搶救后依然會有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存在,其會直接誘發各種后遺癥,諸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障礙等,導致其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如果不能改善,那么患者會出現諸如消極、悲觀等心理[2],對于自己的生活不能接受,對后續康復干預措施產生抵觸心理。常規康復干預療程較長,本院在臨床實踐探索中尋求有效的配合方式來縮短康復時間,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質量,嘗試在常規康復治療措施基礎上給予中醫針灸手段,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診療年限為2018~2019 年,在本院接受診療的中風后遺癥且明確神經功能缺損患者中選擇60 例為分析對象。患者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齡在62~83 歲,平均(73.4±5.7)歲;病程17 d 至2 個月,平均(25.1±3.8)d。存在以下情況的不納入本次研究范圍[3]:①確認存在嚴重心血管疾病;②檢測提示存在惡性腫瘤;③存在交流或者精神方面的障礙;④檢測提示有嚴重臟器功能異常;⑤患者或者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曉后明確表示拒絕配合。為患者做數字編序后進行隨機分組,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有30 例,為確保分組后組間基線數據分布情況差異不會影響后續數據的公正性,對其相關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提示P>0.05,具備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中風后遺癥康復治療,根據其后遺癥類型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如下:①語言障礙:進行語言訓練的時候要保證時間充足,如發言存在困難的不要催促患者,通過音節、字、詞語、短句、長句的順序,緩慢而清晰地誘導和鼓勵患者,不斷地強化練習[4];②口眼歪斜:由于臉部五官的不自然,患者經常會產生消極自卑的情緒,對后續治療和康復喪失信心,在進行醫療護理的時候要保持對患者的關心態度,鼓勵其經常進行眼部、嘴部和臉部的整體協調運動,每天按摩臉部,頻率為3 次[5];③吞咽困難:重視患者臉部肌群的運動,通過微笑、吹氣、鼓腮、皺眉、閉眼、張/ 閉頜等動作來提升對臉部的控制能力,在喂養的時候需要將蔬菜、肉等切碎,確保患者的順利攝入;④運動功能訓練:從躺臥到行走,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和病情情況對訓練內容靈活調整,剛開始為被動訓練,按照躺臥、躺臥轉坐姿、坐位、坐轉站、站位、行走等順序進行,適應被動訓練后轉為主動訓練。
1.2.2 觀察組
在上述康復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針灸干預手段,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對應穴位:①語言障礙:選擇頭部的啞門穴與廉泉穴;②偏癱:選擇百會穴與風池穴;③吞咽困難:選擇啞門穴、水溝穴。每天為患者進行2 次針灸治療,每次針灸時間為半小時。在完成針灸治療后觀察其病情和反應,對針灸的治療內容進行適當調節[6]。
所有患者均接受2 個療程的治療,每個療程時間為20 d。
分別在治療干預前后對兩種護理模式下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NIHSS(神經功能缺損)、Barthel(日常活動功能)進行評價,前者分數越低提示缺損程度越輕,后者分數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越正常[7]。
記錄治療前后患者的NIHSS 評分改善程度并將其作為療效判斷依據,其中分數減少改善達到95%以上且并無明顯的病殘情況,為控制;分數改善幅度在70%~95%且病殘程度判定為輕度,為顯效;分數改善幅度在30%~70%且病殘程度判定為中度,為有效;未能達到上述標準且后遺癥依然嚴重影響生活的,為無效。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對于干預前患者NIHSS、Barthel 評分均有改善,干預后觀察組所得數據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情請見表1。
對兩組患者后遺癥療效進行評估,觀察組患者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請見表2。
表1 不同康復方案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康復質量情況比較(±s, 分)

表1 不同康復方案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康復質量情況比較(±s, 分)
組別 時間 NIHSS Barthel對照組(n=30) 干預前 10.2±2.5 51.2±4.2干預后 7.7±2.0 62.3±13.7觀察組(n=30) 干預前 11.0±2.5 51.3±4.1干預后 5.7±1.7 77.8±15.0

表2 不同康復方案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療效評價比較(n, %)
腦中風的發病率近年來在不斷升高,也稱為腦卒中,具有突發性的特點,其特征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患者因腦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并引發的系列臨床癥狀,雖然經過搶救能夠保住患者生命,但如果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缺損情況,那么導致的各種并發癥必然會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中醫將腦中風后遺癥歸類為“痱風”“偏枯”的范疇中[8],認為其出現的原因在于氣血失調、陰陽失衡,同時有外邪入侵導致經絡不暢,康復訓練雖然對于改善中風后遺癥有一定的優勢,但依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在本次研究當中相對于聯合中醫針灸的觀察組患者,對照組無論是臨床指標改善或者療效評價均相對較差,針灸能夠根據患者具體的后遺癥情況選擇對應的穴位,通過疏通氣血、調整陰陽來提升康復治療的效果,兩者相互配合從不同的機制改善相關指標,效果更佳、內外兼顧,不僅對其生理機能有積極影響,同時還能夠修復缺損的神經細胞,讓神經系統進入再次發育的狀態。
綜上所述,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在常規對癥康復治療基礎上給予中醫針灸配合,對于改善相關癥狀以及順利回歸正常生活均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