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珍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廣東 中山)
隨著肌肉注射廣泛應用于兒科臨床相關疾病預防和護理中,肌肉注射逐漸成為兒科臨床護理工作的一種常規操作[1]。根據相關臨床報告指出,將心理干預應用于兒童肌肉注射疼痛的臨床護理中,效果更為顯著[2]。有利于改善患兒的疼痛情況,提高療效[3]。但此方面研究樣本數量有限,仍缺乏相關臨床依據。在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和常規組120 例接受肌肉注射的患兒護理效果進行觀察評價,研究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對兒童肌肉注射疼痛的效果與應用,現將此次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本院于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門診注射室收治的接受肌肉注射的患兒120 例,將所有患兒根據前瞻性單盲隨機法分為常規組(n=60,采用常規注射護理方式)與研究組(n=60,在常規注射護理的基礎上加上心理干預),研究組女性24 例,男性36 例,年齡0.6~8 歲,平均(3.57±0.36)歲,常規組女性25 例,男性35 例,年齡0.5~7 歲,平均(3.64±0.43)歲。對兩組患兒的常規資料通過應用統計學進行研究,結果得出(P>0.05),可進行對比與討論。所有門診注射室接受肌肉注射的患兒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研究中,且經由倫理委員會同意。
常規組(n=60)采用常規注射護理方式,研究組(n=60)在常規注射護理的基礎上加上心理干預,重要護理措施如下。
(1)在患兒進行肌肉注射前,可先營造好有趣、溫馨的注射環境,比如在門診注射室內為患兒布置適合其年齡特點的一系列裝飾,同時配備一些玩具,避免患兒在陌生環境下因害怕、緊張等產生的負面情緒,特別是預防因患兒哭鬧出現四肢活動頻繁情況,影響肌肉注射療效。(2)患兒因年幼、疼痛等在肌肉注射前會產生害怕、緊張等情緒,造成患兒不能主動配合肌肉注射。醫護人員應盡量用溫和的語氣與患兒及其家屬交流,及時知曉患兒的心理狀態,并結合患兒的具體病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以達到消除患兒不良情緒的目的,使患兒能主動配合肌肉注射。(3)為防止患兒在肌肉注射時出現緊張和哭鬧表現等,醫護人員可以通過為患兒播放動畫片和看畫冊等措施轉移其注意力,減輕患兒的疼痛感。同時也可結合患兒的音樂喜好,注射前為患兒播放喜好的音樂,音樂風格需保持舒緩、平和、輕柔,可通過音樂氛圍的渲染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緩解患兒的疼痛感。(4)肌肉注射完成后,囑咐患兒家屬和醫護人員共同配安撫患兒,仔細看護,以免患兒因四肢活動幅度過大對注射療效產生不利影響。
通過記錄患兒的肌肉注射疼痛情況等對研究組與常規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無痛:進行肌肉注射時,患兒全程肢體放松、表情放松;輕度疼痛:進行肌肉注射時,患兒面部表情輕微緊張,無哭鬧表現,拔針后恢復自然神態;中度疼痛:進行肌肉注射時,患兒面部表情比較緊張,有小聲哭鬧表現,四肢活動較為頻繁;重度疼痛:進行肌肉注射時,患兒面部表情緊張,有大聲哭鬧表現,四肢活動非常頻繁,拔針后仍然感覺疼痛。
應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接受肌肉注射患兒的有關數據與相關指標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研究組和常規組的肌肉注射疼痛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無痛、輕度疼痛患兒更多,總體疼痛感明顯較對照組更少,心理干預的護理效果更佳(P<0.05),詳情如表1 所示。

表1 120 例患兒的肌肉注射疼痛情況對比[n(%)]
隨著近年來對兒科臨床護理工作關注度的提高,各項兒科護理工作的開展均取得了一定成果[4]。肌肉注射廣泛應用于兒科臨床相關疾病預防和護理中,因為肌肉注射具有藥物吸收完全和快速等特點,逐漸成為兒科臨床護理工作的一種常規操作[5]。由于患兒因年幼、疼痛等在肌肉注射前會產生害怕、緊張等情緒,造成患兒不能主動配合肌肉注射,醫護人員應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案[6]。心理干預作為個性化的兒童肌肉注射疼痛護理方案。其主要通過營造有趣、溫馨的注射環境,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為患兒播放動畫片和看畫冊等轉移其注意力,為患兒播放喜好的音樂等護理措施緩解患兒的疼痛感[7]。
此次研究對門診注射室收治的接受肌肉注射患兒進行觀察評價,常規組采用常規注射護理方式,疼痛緩解效果欠佳,研究組在常規注射護理的基礎上加上心理干預,疼痛緩解效果顯著。通過記錄患兒的肌肉注射疼痛情況等對研究組與常規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無痛、輕度疼痛患兒更多,總體疼痛感明顯較對照組更少,說明心理干預的護理效果更佳,對于患兒疼痛緩解效果較為理想[8]。
研究結果表示,心理干預在此次研究中比只行常規注射護理的效果更佳,對于患兒疼痛的緩解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研究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對兒童肌肉注射疼痛的效果與應用,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