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迪
(江蘇徐州銅山區黃集鎮衛生院,江蘇 徐州)
分娩(Childbirth)是女性在育齡階段需經歷的一個生理過程,但分娩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影響因素,如產婦精神與心理狀態、產力因素及胎兒因素等,若未加以重視和處理,往往易影響到母嬰結局,導致剖宮產率增加[1-2]。患者參與式護理(Patient Participatory Nursing)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策略,強調在臨床照護過程中患者及家屬的參與,以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3]。本研究在2017 年7 月1 日至2019 年7 月1 日收治的部分產婦中實施該護理模式強化干預,取得較理想的干預成效,具體示下。
此次所選100 例足月、初次分娩產婦資料均完整,由我院 收 治 于2017 年7 月1 日 至2019 年7 月1 日,入 選 本 研究前已完善各項婦科檢查,且產婦及其家屬已簽署同意書,無伴發精神障礙、嚴重妊娠合并癥或并發癥等問題。利用計算機進行1:1 比例隨機分組,A 組(n=50):年齡最高/ 最低34/21 歲,平均(28.33±1.75)歲;孕期最長/ 最短41/37周,平均(38.02±0.43)周。B 組(n=50):年齡最高/ 最低35/21 歲,平均(28.42±1.82)歲;孕期最長/ 最短41/37 周,平均(38.08±0.45)周。將A、B 組的基線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A 組接受常規產科護理,包括協助產婦產檢、給予傳統孕期指導以及對癥干預等措施。B 組基于上述護理接受患者參與式護理模式干預,具體如下。
1.2.1 制定護理計劃
綜合評估產婦與其家屬的心理精神狀況、家庭條件、接納新知識能力等多個方面,根據掌握的信息擬定護理計劃,并為產婦及家屬介紹護理計劃內容、患者參與護理模式的作用,以增強產婦及家屬的配合能力。
1.2.2 產前護理
積極與產婦及家屬溝通,耐心為其科普產前、產時及產后的相關知識,告知產婦順產與剖宮產的差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盡可能第一時間解答產婦提出的疑慮,使其做好思想準備,進而減輕心理精神負擔。
1.2.3 產時護理
產婦在產程中的各種表現應盡量及時向其家屬反饋,同時安排1 名家屬陪伴分娩,適時給予產婦鼓勵,以更好地緩解其緊張、擔憂心理。由1 名助產士在產婦分娩時全程陪護與指導,仔細觀察產婦的生理指標及心理狀況,給予情感支持與鼓勵。為產婦講述緩解宮縮疼痛的方法,如注意力轉移法、深呼吸練習法等,使其順利度過分娩。
1.2.4 產后護理
產后與產婦及家屬積極溝通,囑產婦產后6 h 禁食,此后家屬多給予其促排氣湯飲用。為產婦及家屬介紹產后飲食、母乳喂養技巧、保健運動等日常照護知識與技巧。出院日與家屬共同討論,確定合適的跟蹤隨訪時間及方法。
通過自制產時認知評測問卷(10 分制),從生理認知(Physiological Cognition)、 心 理 認 知(Psychological Cognition)、精 神 狀 態(Mentality)及 分 娩 知 識 儲 備(Knowledge Reserve of Childbirth)幾個方面調查了解產婦的認知情況。并記錄兩組的順產率(Spontaneous Labor Rate)、剖 宮 產 率(Cesarean Section Rate)、新 生 兒 體 重(Neonatal Weight)、Apgar 評分(Apgar Score)、總產程時間(Total Duration of Labor)及產后2 h 出血量(2 h Postpartum Hemorrhage)。
將此次研究的計數、計量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20.0(Statist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lutions 20.0,SPSS 20.0)程序中處理,具體通過卡方與t完成檢驗,卡方檢驗結果輸出表示為(%),t檢驗結果以(±s)方式表示,P<0.05 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 組在生理認知、分娩知識儲備等產時認知評分上較A組提高均更顯著,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B 組產婦的產時認知評測結果(±s, 分)

表1 A、B 組產婦的產時認知評測結果(±s, 分)
組別 生理認知 心理認知 精神狀態 分娩知識儲備A 組(n=50) 5.31±1.38 6.53±1.34 5.70±1.58 6.23±1.56 B 組(n=50) 8.55±2.32 8.12±2.03 9.25±2.19 9.14±1.89
A、B 組新生兒體重及Apgar 評分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B 組產婦總產程時間、產后2 h 出血量及順產率等較A 組占優勢均更顯著,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B 組的母嬰結局及分娩方式記錄結果[±s, n(%)]

表2 A、B 組的母嬰結局及分娩方式記錄結果[±s, n(%)]
組別產婦 圍生兒 分娩方式總產程時間(min) 產后2 h 出血量(mL) 體重(kg) Apgar 評分(分) 順產 剖宮產A 組(n=50) 618.45±232.58 268.79±128.37 3.18±0.35 9.68±0.42 37(74.00) 13(26.00)B 組(n=50) 422.32±213.96 221.48±121.56 3.19±0.37 9.71±0.39 46(92.00) 4(8.00)
育齡期女性在分娩過程中需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并可能受產力、產道以及胎兒等因素影響而導致產程進展延緩、剖宮產率增加,甚至危及到母嬰的生命安全[4]。李海娥等[5]研究指出,精心的護理指導可抵抗產婦的負性心理,減少不良分娩結局的發生。陳敏等[6]對產婦采取患者參與式護理模式干預,發現產婦經此護理后產時認知明顯提升,順產率達到93.75%。
常規產科護理模式可滿足分娩的基本需要,但對于產婦的心理及精神關注度不足[7]。而患者參與式護理模式由護患共同完成對護理計劃的制定,能夠充分照顧到產婦的心理與精神需求,并且強調家屬的參與和配合,也可進一步減輕產婦分娩時的焦慮、擔憂心理[8]。本研究將患者參與式護理模式應用于部分足月初產婦的護理中,結果顯示,B 組護理后的生理、心理等各項產時認知評分明顯更高,產婦順產率提高至92.00%,同時總產程時間、產后2 h 出血量較A 組也占明顯優勢,與上述研究觀點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產婦分娩期間推行患者參與式護理模式可明顯提升產婦的產時認知,降低剖宮產率,對母嬰結局的改善有較好的助益,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