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麗
(廣東中山市中醫院,廣東 中山)
婦產科作為醫院較高風險性科室,許多產婦會在妊娠期間出現較為明顯的身心變化情況,容易產生各種不良心理情緒的同時,還可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1]。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居民對于護理方面需求的不斷提高,相較于常規護理干預更具優勢的優質護理干預開始得到廣泛關注[2-3]。該護理方法可通過強化基礎護理措施的方式,使得整體護理效果更為顯著。本次研究對我院妊娠期產婦實施不同護理干預方法,旨在探討不同護理方法干預效果的差異性,具體內容如下。
采集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妊娠期產婦110 例,通過隨機法分為55 例對照組與55 例研究組。其中對照組年齡21~36 歲,平均(27.25±3.01)歲,孕周36~41 周,平均(39.2±1.6)周;研究組年齡22~35 歲,平均(27.02±2.86)歲,孕周36~41 周,平均(39.7±1.3)周。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本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病房護理等。
研究組:本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排班靈活。使各位護理人員享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是確保護理質量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對婦產科各護理人員的排班情況進行靈活安排。首先規定每位護理人員每周工作時長,在每天8 h 為原則上固定1 名護理人員上白班,再根據各位護理人員實際情況及產婦數量靈活調整排班時間,確保白班與夜班安排的合理性,并保障各時間段均有至少1 名護理人員在崗,以便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按照APN 護理排班原則,使交接次數盡量減少,以降低產婦受到干擾的程度。
(2)責任包干制度。建立優質護理小組,并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作為小組長,確保各位護理人員均能夠按照相應職責堅持崗位,使護理責任得到具體落實,使產婦得到相應護理監督。
(3)病房護理。護理人員需根據產婦喜好,對病房環境進行適當調整,使產婦能夠享受到溫馨、整潔與舒適的休息環境;護理人員需對病房的溫度與濕度進行適當調節,使其維持于合理范圍內,并做好相應的保暖措施,以防止產婦出現感冒情況;護理人員需定期開窗通風,以保障病房內空氣流通;盡量減少病房走動情況,并以輕拿輕放為標準控制病房噪音,為患者創造安靜的休息環境。
(4)母嬰同室模式。通過母嬰同室模式使產婦心理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緩解,進一步減少產婦抑郁情況的發生率;護理人員積極與產婦進行溝通,并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使產婦能夠享受到人文關懷。
(1)統計兩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并計算總發生率。
(2)通過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評估,以100 分為總分,以評分>90 分為十分滿意,以評分60~90 分為一般滿意,以評分<6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數據納入SPSS 23.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新生兒窒息、剖宮產、抑郁及產后出血發生率更低,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妊娠結局對比情況[n(%)]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n(%)]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學服務理念的轉變,護理模式也得到相應改變,優質護理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于醫院護理中,并取得顯著護理效果[4]。由于我國以往長期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大部分妊娠產婦為初產婦,其缺乏相應經驗,當妊娠期間身體出現變化時往往會導致心理受到影響,最終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出現[5]。
常規護理干預作為臨床上最常用的護理模式,其具備廣泛性,能夠很好地適用于臨床護理,但由于該模式缺乏針對性,因此整體護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6]。而優質護理干預則是通過對各種基礎護理的強化,堅持以產婦為中心,以全方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有助于護理專業內涵的深化,對于整體護理服務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7-8]。
通過研究可發現,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新生兒窒息、剖宮產、抑郁及產后出血發生率更低,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優質護理干預方法能夠使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降低,可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母嬰健康程度。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優質護理干預能夠很好地滿足患者對于護理多方面的需求,有助于穩定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在產婦妊娠過程中,通過優質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可起到個性化護理效果,該護理方法不僅可使妊娠結局得到改善,還有助于減少產婦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