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瑞 趙文霞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 (河南 鄭州,450000)
膽汁反流性胃炎(BRG)是慢性胃炎的一種,是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導致膽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壞胃黏膜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產生炎癥、糜爛、出血和上皮化生的病變[1]。以胃痛、胃脹、反酸、燒心、惡心、嘔吐等為臨床特點,可促進胃黏膜向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變進展,臨床治療效果欠佳,易復發。屬于中醫學“胃痛”“嘈雜”“胃痞”等病證范疇[2]。趙文霞教授經過30多年的臨床實踐,基于從肝論治理論,認為肝氣郁滯,肝氣犯胃,肝失疏泄,膽汁反流是BRG的主要病機,以疏肝理氣,清肝利膽,平肝潛陽,和胃降逆為治則,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趙文霞教授認為BRG的發生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勞倦內傷等密切相關,病機主要是脾虛、肝郁為本,肝膽濕熱、肝胃郁熱為標。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3]。膽汁反流是由于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所致。疏,即疏通,疏導。泄,即升發,發泄。疏泄,升發、發泄、疏通。“疏泄”一詞,始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土疏泄,蒼氣達”,與土得木而達同義。元·朱丹溪首次明確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的觀點。
1.1 肝主疏泄可促進消化吸收 脾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條件,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促進作用,是通過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和分泌、排泄膽汁而實現的。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床上除具肝氣郁結的癥狀外,還可出現胃氣不降的噯氣脘痞、嘔惡納減等肝胃不和癥狀,及脾氣不升的腹脹、便溏等肝脾不調的癥狀。故曰:“肝氣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則作瀉,又或上犯胃土,氣逆作嘔,兩脅痛脹”(《知醫必辨,論肝氣》)。
1.2 肝主疏泄可分泌排泄膽汁 膽附于肝,內藏膽汁,膽汁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膽汁是肝之余氣積聚而成。誠如戴起宗所說:“膽之精氣,則因肝之余氣溢入于膽,故(膽)藏在短葉間,相并而居,內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凈”(《脈訣刊誤·卷上》)。可見,膽汁來源于肝,貯藏于膽,膽汁排泄到腸腔內,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氣郁結,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礙,出現脅痛、口苦、納食不化,甚至黃疸等。故肝失疏泄可致膽汁分泌排泄功能失常,膽汁不循常道,反流至胃,導致BRG發生,故治療當從肝論治,疏肝理氣和胃為治則。
趙文霞教授診治BRG采用分型施治,分為肝胃不和、肝膽濕熱、寒熱錯雜、肝陽上亢、胃氣上逆證五種分型,治療以疏肝和胃、清熱化濕、平調寒熱、平肝潛陽、和胃降逆為治療原則。
2.1 肝胃不和證 患者常因情志因素誘發,主要表現為胃脘脹痛連脅,噯氣,善太息,癥狀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治療當以疏肝理氣和胃為治則,方以柴胡舒肝散為主方加減,方中柴胡、白芍、枳殼以疏肝理氣,加甘松、佛手、香附以疏肝解郁和胃。如噯氣明顯,可加柿蒂、刀豆以降逆和胃。
2.2 肝膽濕熱證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膩之品,濕熱內生,肝氣郁滯,肝郁化火,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臨床主要表現為胃脘脹痛,口苦口粘,胃脘灼熱,喜冷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肝利膽和胃為主要治療原則,可用柴胡四金湯加減,方中柴胡疏肝理氣,金錢草、郁金、海金沙、雞內金清肝利膽,如濕熱明顯,可加用茵陳蒿、蒲公英以清熱化濕,清胃瀉熱。如舌苔厚膩,身體困重明顯,濕邪偏重,可加藿香、蒼術、佩蘭以化濕和中。
2.3 寒熱錯雜證 患者胃脘脹痛,口干苦,反酸,燒心,惡心、嘔吐,大便溏,舌質淡紅,苔黃,脈弦細;表現為上熱下寒,寒熱錯雜之證;根據《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脈證治篇》“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心下痞滿,嘔吐,腸鳴下利為半夏瀉心湯的辨證要點;臨床中趙文霞教授擅長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BRG,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方中半夏和胃降逆,黃芩、黃連以清熱化濕,干姜以溫陽散寒,人參以健脾益氣,配合甘草、大棗以調和脾胃。如胃脘發涼者,可加良附丸以溫陽散寒,疏肝理氣,方中高良姜以溫陽散寒,香附以疏肝理氣止痛。
2.4 肝陽上亢證 有些BRG患者常伴有口苦、頭昏、失眠等肝陽上亢之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治療當以平肝潛陽為治則,方以天麻鉤藤飲為主方加減,方中可加用鉤藤、膽南星平肝潛陽、重鎮安神之品。
2.5 胃氣上逆證 患者主要表現為胃氣上逆,如惡心、嘔吐、噯氣、反酸等癥,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趙教授認為膽汁反流屬于膽汁逆流、胃氣上逆所致,針對這一病機,趙文霞教授應用重鎮降逆和胃藥物,方以旋覆代赭湯加減,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重鎮降逆和胃,對于改善患者反酸、噯氣效果良好。
趙教授認為BRG是由于患者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所致,初病在氣,肝氣郁滯為主,又可分為肝氣郁結、肝氣上逆之證;肝氣郁結之證,患者表現為胃脘不適、脅痛、胸滿、善太息、失眠多夢,治療以疏肝解郁,理氣和胃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為主方加減,常用柴胡、枳殼、白芍、香附疏肝理氣。肝氣上逆之證,常表現為兩脅脹痛,易怒,頭眩,耳聾不聰,咽中異物,呃逆,目赤等癥狀,治療當以疏肝降逆為主,常應用旋覆花、代赭石、鉤藤、膽南星等平肝降逆之品。《臨證指南醫案》曰:“初病在經,久病入絡”[4]。趙教授認為BRG遷延不愈,肝失疏泄,脾胃虛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則血滯于胃而成瘀。患者常表現為胃脘刺痛,痛處固定,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趙教授在臨床中常加失笑散、丹參飲以活血化瘀治療,方中應用蒲黃、五靈脂、丹參、檀香、砂仁等活血化瘀藥物。現代研究顯示,失笑散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環,促進潰瘍的愈合,且五靈脂能緩解平滑肌痙攣,增強胃黏膜防御功能[5]。張建勇[6]應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治療BRG,治療組有效率可達95.56%,遠高于對照組的71.11%,且復發率低。魏治偉[7]應用香砂六君子湯聯合丹參飲加減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慢性胃炎,有效率91.1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11%(P<0.05)。其有利于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胃內消化酶分泌,減輕胃黏膜的炎性損傷。且活血化瘀藥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狀況,促進BRG恢復。同時還能降低胃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而使炎癥物質吸收減少[8]。
趙教授認為BRG是由于肝失疏泄、膽汁上逆所致,一方面疏肝理氣,另一方面需重視利膽,患者常伴有口苦、脅痛、胸脅苦滿之證,治療常應用柴胡四金湯、大柴胡湯清肝利膽;方中柴胡、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郁金、黃芩、白芍、大黃以疏肝理氣,清肝利膽,可明顯改善患者口苦、脅痛癥狀。竇海榮等[9]應用大柴胡湯加味聯合西藥治療膽囊切除術后BRG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87.5%),明顯改善了膽囊切除術后BRG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了臨床總有效率。
驗案1,患者女,32歲,2018年12月21日首診,主訴:反酸伴胃脘脹滿6個月;患者6個月前因飲食不規律出現反酸,胃脘脹滿,未治療,2個月前上述癥狀加重,至河南省第三人民醫院治療,查胃鏡提示:barreet食管、胃息肉、BRG,胃食管反流病;碳14呼氣試驗:幽門螺旋桿菌陰性,治療好轉后出院。刻下癥見:反酸,胃脘脹滿,矢氣多,飯后明顯,食欲一般,口苦,眠差,不易入睡,大便成形,色黃,1次/d,舌質暗紅,邊有齒痕,苔白膩,微黃,舌下脈絡增粗,脈弦滑。既往無其他疾病史。中醫診斷:胃痞(肝氣犯胃證);中醫治療:疏肝理氣,和胃利膽,方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加減,方藥如下:醋柴胡、良姜、白及各6 g,炒白芍、枳殼各12 g,厚樸 10 g,清半夏、烏賊骨、煅瓦楞、金錢草、海金沙各30 g,香附、茵陳蒿、郁金、黨參、炒麥芽、蒲黃各15 g,三七粉3 g。7劑,水煎服,1劑/d。
2019年1月30日復診,患者反酸及胃脹較前明顯緩解,睡眠好轉,囑患者續服以鞏固療效。
按語:患者平素情志不暢,肝氣不舒,肝氣犯胃,故胃脘脹滿;肝氣郁久,化熱化火,膽火上逆,見口苦、反酸;熱擾心神,故而見睡眠欠佳。辨證屬胃痞(肝氣犯胃證),治療當以疏肝理氣,和胃利膽,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加減,方中柴胡、枳殼、香附疏肝理氣止痛;白芍養血柔肝;姜半夏理氣健脾燥濕;煅瓦楞、烏賊骨制酸止痛;黨參健脾益氣,高良姜溫陽散寒止痛,又防寒涼之品傷及脾胃。醫者重視利膽作用,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茵陳蒿以清肝利膽;久病入血,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合并有瘀血征象,加用蒲黃、三七粉以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切中病機。
驗案2,患者男,27歲,2018年9月12日首診,主訴:間斷胃脘脹滿6年余。6年前患者因飲食不慎后出現胃脘脹滿,空腹時明顯,間斷口服中藥治療,效果一般,后上述癥狀間斷發作;刻下癥見:胃脘脹滿,反酸,燒心,噯氣,口干口苦,納差,不思飲食,眠可,大便色黃不成形,1次/d,小便正常。舌質暗紅,苔薄白,苔花剝,地圖舌,舌下脈絡增粗,脈沉細;既往無其他疾病史。胃鏡(2018年8月14日項城市中醫院):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及糜爛。碳13呼氣試驗(2018年9月12日 本院):幽門螺旋桿菌陽性,DOB值35.8(中度)。中醫診斷:胃痞(肝氣犯胃兼陰虛證),中醫治療:疏肝理氣,和胃消痞,兼以養胃生津,方以柴胡舒肝散為主方加減,方藥如下:柴胡、白及、蒲黃各6 g,白芍、太子參、陳皮、白術、玉竹、石斛各15 g ,山藥20 g,枳殼10 g,丹參30 g,檀香、砂仁、三七粉、五靈脂各3 g。水煎服,1劑/d,服藥3月。
2018年12月27日復診,患者胃脘脹滿較前好轉,偶有胃脘隱痛,飯后明顯,食欲好轉,大便成形,2次/d,小便正常,舌質紅,苔花剝,脈弦細。方藥調整如下:柴胡6 g,白芍、白術、半夏、雞內金各15 g,枳殼、厚樸、黃芩各10 g,黨參、草果、焦三仙各12 g,丹參、烏賊骨各30 g,檀香、砂仁各3 g,萊菔子20 g。14劑,患者癥狀明顯緩解,囑繼續服藥以鞏固療效。
按語:患者平素情志抑郁,易怒,肝氣郁滯,肝氣犯胃,故患者胃脘脹滿;肝郁久則化熱,膽火上逆,見口苦、反酸、燒心,肝火灼傷陰液,則肝陰不足,則表現為口干,舌紅,苔花剝,地圖舌;肝氣反胃,胃氣上逆,則噯氣;熱擾心神,故而見睡眠欠佳。辨證屬胃痞(肝氣犯胃兼陰虛證),治療當以疏肝理氣,和胃消痞,兼以養胃生津,方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加減,方中柴胡、枳殼疏肝理氣止痛;白芍養血柔肝;太子參健脾益氣;玉竹、石斛養胃生津;久病入血,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合并有瘀血征象,加用蒲黃、五靈脂、丹參、檀香、砂仁、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加白及益氣生肌,諸藥合用,切中病機。后期胃脘脹滿明顯,陰虛好轉,去滋陰藥物,加草果健脾燥濕;厚樸、萊菔子以理氣消脹;食欲差,加焦三仙及雞內金以消食化積,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消痞之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