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

印度農民自11月26日起在首都新德里舉行抗議活動,反對政府出臺的三個有關農業改革的法案,分別是《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農民要求政府撤銷上述法案,繼續保持現行的保障性“最低收購價”制度。截至目前,政府和抗議農民已進行了六輪談判,但雙方各執一詞,幾乎沒有任何進展,新一輪談判將于9日舉行。在此之前,14名參與抗議示威的農民代表計劃于當地時間8日晚7時與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舉行會談。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8日報道,大部分抗議農民來自印度北部的農業大省——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農民抗議活動領導人查魯尼在接受BBC的采訪時說,“如果讓企業直接采購農產品,那么它們將獲得定價權,我們將失去土地和收入”。他說,“我們不信任這些企業,所謂市場機制只能在貪腐行為少、監管力度大的國家運行。但在印度,市場機制對我們沒有用”。
印度總理莫迪多次就此向農民喊話,保證“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法案”將使農民受益,因為它們將砍掉中間商的利益,讓農民們可以自由地在利潤更大的平臺出售產品。莫迪在11月29日出席月度廣播節目“總理心聲”時強調,“農業改革將賦予農民更多權益和機會”,并暗示政府不會就此作出讓步。他在講話中還專門引用了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名玉米種植業主的案例,說明新法案旨在保障農民利益。新農業法案施行前,該名農民在賣出玉米后的4個月內都沒有收到貨款。但根據新法,如果在農產品賣出3天后沒有收到貨款,農民就可以直接提起申訴。
但參加抗議的農民似乎并不買賬,示威活動有愈演愈烈之勢。《印度時報》8日報道,參加抗議示威活動的農民當天封鎖了部分通往新德里的高速公路,有些人甚至席地而坐,導致該市的交通一度癱瘓。許多其他行業的團體、反對黨領導人等也紛紛站出來力挺農民“抗爭”,造成新德里多處出現罷工、罷市的現象,個別菜市、商業區活動停擺。
面對不斷升級的抗議示威活動,警方在高速公路等處加強戒備,防止局勢失控。從8日上午11時到下午3時,印度多地的公共交通、批發市場、商業街區、鐵路等開始罷工。在此之前,喀拉拉邦、奧里薩邦、阿薩姆邦、特倫甘納邦等地方邦已發生數次旨在配合農民抗議活動的罷工行動。據全印中央工會統計,最多時有約2.5億人參與罷工,聲援農民的抗議示威。
全印零售商聯合會等組織認為抗議示威活動可能加劇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呼吁農民停止大規模示威,并與政府舉行談判,不要試圖借此對政府進行“綁架”。全印銀行業工會也明確表示,不直接參加聲援農民的罷工活動,但將戴上黑色臂章,以示對新農業法案的抗議和對抗爭農民的支持。
據《印度斯坦時報》8日報道,國大黨、民族主義大會黨、印度共產黨等反對黨領導人可能將于9日拜會印度總統科文德,表達對當前農民抗議活動的關切,呼吁政府撤銷新農業法案。民族主義大會黨主席帕瓦爾表示,反對黨領導人將在拜會總統之前召開跨黨派會議,協調相關立場。與此同時,執政的印人黨也在采取應對措施。據《今日印度》披露,所有由印人黨及其政治盟友控制的地方邦均已接獲通知,要求加強對當地工會和民眾安撫,盡量不要出現上街游行等局面,禁止強制關閉市場,確保公共交通正常運轉。
事實上,《環球時報》記者在閱讀了抗議者反對的三項法案后發現,新法案的初衷其實是放大市場在農產品銷售環節中的定價作用,推行類似于國內的“農超對接”“農社對接”模式,減少中間商“賺差價”。根據新法案,農民可以與私營企業直接簽訂合同,將農產品出售給私人買家,比如批發商、超市、餐館、線上購物平臺或個人。改革的意圖是繞過業已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中間商,利用市場的力量帶動印度農業走向現代化,提高生產率,促進各邦之間的農產品流通。不過,部分農民認為,直接將農產品出售給私人企業或超市的方式缺少兜底價格保障,有可能使其收入受損。▲
環球時報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