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然
【摘 要】大數據時代下主持人在媒介融合環境中漸漸退出舞臺中心,從原傳統媒體中的信息上游主導者,漸漸被多元媒介改變。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中,如何把握自身定位尤為關鍵。本文借鑒社會表演學理論,結合現今媒介環境,討論主持人自身定位問題及主持風格走向。
【關鍵詞】主持人? ?媒介融合? ?定位問題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 受眾處于一種被多元媒介包裹的狀態,新聞個性化定制也日趨完善,大數據背景下的受眾已經不再局限于通過單一的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主持人在整個媒介環境中的主導地位被淡化。所以,重新定位主持人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定位
1.主持人的傳播意義
主持人作為節目的主要創作者,其創作根源在于對文字符號進行重新加工,在發聲前進行有聲語言的預設定,最終將預設定的聲音形象變成有聲符號。但是這個過程不是隨意的、隨性的。所以主持人要內外兼修,成為具有深厚底蘊的復合型人才。
在主持人創作過程中, 將其他元素符號轉換為有聲語言符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將原文字符號依照主持人的風格特色、語言環境和受眾需求來進行有聲語言的符號轉換,是對主持人能力的較為全面的考驗。主持人作為節目創作的主要發起者,自身定位非常關鍵。主持人只有準確定位自身,才能實現自身主持語言和節目內容的有機融合。
現實傳播環境下,實現主持人的定位有多條路徑,對各路徑的綜合探索是一種由因到果的深入剖析。
2.媒介融合的傳播環境
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觀點,對重新思考主持人的傳播環境有很重要的價值。媒介傳播將人體的感知延伸到千里之外,形成所謂的千里眼、順風耳。
通俗來講,手機是人類語言功能的延伸,電視是人類視覺功能的延伸,而互聯網是人類思維方式的延伸。而當所有的延伸再次融合和整理,便將人類的延伸整合,形成更加具有延伸意義的狀態再延伸。這也將人們生活的世界更加具象化。一部手機方便了人們彼此的交流和溝通,但是在智能手機出現后,就開始了延伸整合,人們的追求從生活上的基本物質需求轉向更高的精神需求,這就是人類和媒介緊密結合的重要體現。而這打開了虛擬的媒介視野,使人們的思維習慣有了突破性轉變。
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中,基于大數據技術而實現的個性化定制也提高了受眾自我中心意識,放大受眾需求,受眾容易缺少理性思辨意識,各種謠言在網絡上隨之產生,一些網友更愿意去相信這種獵奇新聞和艷俗信息,在提高自身的參與度后,對于其信息的真偽也不再深入探究,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反叛和不信任感便來源于虛擬的媒介信息空間中人的感覺的延伸。
如此一來,無形間受眾和媒介間出現了一道壁壘。主持人區別于職業記者,不再是信息的第一順位的接收者和處理者,受眾可能會先于主持人從網絡上獲取相關信息,主持人只是作為鏡頭前和話筒前的信息傳播者。學者崔淑萍曾提到,作為中間環節的主持人,在欄目與觀眾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自我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居高臨下是主持人一直以來在傳統媒介傳播中所處的一種常態,在信息的傳達和發布上處于上游地位。 在現今的媒介環境中,主持人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消失不再,但作為曝光度較高的從業者,其在生活和主持工作中都需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跟受眾平等對話,找準合適的身份定位。
社會表演學(social performance studies) 是由孫惠柱先生提倡建立的新學科, 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交叉學科。其認為,主持人的表現也成為節目內容、節目形態、節目意識的核心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主持人也在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表演中的一個外化職業。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主持人要準確找到自身的目標定位。
二、走出主持人定位上存在的誤區
1.勿低俗化
主持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就是受眾的認可程度,得到觀眾廣泛認可便說明其是優秀的主持人。但是,獲得觀眾認可是要依靠自身專業素養而非一味地取悅觀眾。親近觀眾是主持人的服務宗旨。但是主持人不能自行丑化。尊重舞臺,尊重職業,才是準確定位的前提。
2.勿隨意化
過去,很多主持人被觀眾當作知心姐姐、知心哥哥。但是現在所謂的知心人不再是主持人,而是更加熟悉觀眾的算法。通過融媒體大數據分析,主持人可以依靠算法獲取信息,這樣的信息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相比較而言,主持人自身和受眾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依靠算法獲得的結論和數據。主持人要具有專業精神,認真思考,從而提高有聲語言的創作質量。這樣的主持人才不會與節目和觀眾層層脫離、格格不入。
3.勿明星化
在外界視野中,由于主持人的職業特殊性,會將主持人定義為明星。而這往往容易給主持人一種錯覺。主持人更應不忘初心,牢記自身的職業使命。主持人的職責是采集信息、傳播信息。若將對自身的認知和定位放在明星這個層次上,就會影響自身主持語言的再創造,容易失去受眾的信任。
主持人應具有品牌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文化影響力,努力塑造個人品牌。電視媒體要合理運用市場化手段打造電視節目主持人品牌。同時,廣大受眾也需要不斷提高媒介素養,以更加理性、客觀的態度對待主持人。
三、結語
在愈加多元化、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下,主持人逐漸從話語權的領導者,慢慢被邊緣化,但是在整個社會表演中,需要主持人這一外化形象的展現,只有找準個人定位,才能實現良好的信息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弋國良.廣播的實踐與思考〔M〕.沈陽:遼寧教育音像出版社,1997:296.
[2]崔淑萍.電視主持人的自我定位[J].青年記者,2013(29):57-58.
[3]王家元.社會表演學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戲劇,2009(0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