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10月7日,廣西潿州島一名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被拍下,引發網友憤怒。監控畫面顯示,一年輕男子多次嘗試用腳踢仙人掌,一連嘗試5次后,終于將一棵較大的仙人掌踹斷,隨后離開現場。……事發后,二人已被找到并帶回景區,母親稱自家兒子還只是個孩子。目前這對母子已被當面批評教育并賠償500元。(10月8日澎湃新聞)
又是熟悉的“還是個孩子”,又是尷尬的“護犢式辯解”。如果要選一條使用頻率最高、最流行的“護犢語錄”,那么,非“他(她)還是個孩子”莫屬。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他們的孩子似乎永遠是個孩子,永遠長不大,尤其是當“孩子”犯了錯、惹了禍的時候,父母便會下意識地搬出這句經典的“護犢語錄”來為“孩子”開脫,哪怕“孩子”早已超出了孩子的年齡范疇。從畫面看,潿洲島這名游客比他的母親高出幾乎一個頭,妥妥的一個青年,他的母親以為拋出“護犢語錄”,便可以理所當然地遮羞掩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終母子二人還是為不文明行為付出了代價。
誠然,從情感角度考量,子女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但跳出情感的范疇,在相關的責任關系中,就得依據法律和文明的規則來說理,來評價定性,無論是誰,都得遵守相關規則,觸碰了規則底線,都得承擔對應的責任,不能總是把某些責任人當成“孩子”。鑒于很多“護犢語錄”都與不文明行為有關,需要特別強調一下:在文明規則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孩子”只有“公民”。
在民事領域,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概念,在刑事領域,也有追責年齡線,但在文明范疇中,是沒有所謂的減責年齡線或免責年齡線的,也即所有人無論長幼,無論年齡大小,都有講文明的義務。即便是年幼不懂事的兒童,家長也有義務引導他們在公共場合講文明。文明教育理應從小抓起,家長們應該承擔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主要責任,通過言傳身教傳承良好的家風,培育孩子的文明意識和素質,讓孩子心存敬畏、言有所規、行有所止,這樣,才能讓孩子擺脫“巨嬰依賴”,真正長大,在規則社會中找準自己的責任定位和行為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