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2006年,中國品牌揚帆起航的新年度。70年代末,中國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國人趕著路,騎著自行車,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有了自己的商標和品牌;90年代,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建立,中國的大老板開著自己的小轎車,在工廠的生產線上穿梭忙碌,將帶有品牌標識的商品,包裝運送;進入21世紀,借著加入WTO的東風,我們的企業家帶著自己的品牌,去海外尋找商機。全球化的浪潮下,很快,中國制造行銷世界。然而在這樣的風靡中,享譽世界的中國的品牌仍然不多。
為了真正的打響中國品牌,中國的企業家緊盯世界潮流,在生產、管理、理念上苦下功夫,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全球范圍內拓展著自己的商業輝煌。
15年里,中國品牌從默默無聞走向舉世矚目,從追趕頂尖變成引領全球。這15年的發展伴隨著的是中國經濟的全球騰飛,從低附加值的生產代加工,到高附加值的產品設計、核心部件生產,品牌的內涵在一點點地積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15年的時間,中國的品牌發展故事足夠豐富。
2006年,作為中國唯一的全國性品牌類中央新聞期刊——《中國品牌》雜志正式創刊。15載春華秋實,15載砥礪前行,親歷著民族品牌崛起中的困惑與突破,參與著中國品牌改革的創新與探索,《中國品牌》有幸見證了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提升與認可。
今天,我們舉著中國品牌的旗幟,回顧這15年輝煌的歷程。商標注冊申請數量17年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企業的經營與品牌建設在這15年里取得跨越式發展。2006年入選《財富》500強的中國企業只有20家,2019年500強的中國企業則已達到119家,與美國數量旗鼓相當。而根據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BrandLab)的官網排名,2006年世界品牌500強的中國企業僅為6家(分別為海爾(Haier)、聯想(Lenovo)、央視(CCTV)、長虹(ChangHong)、中國移動(ChinaMobile)和中鐵工程(CREC)),2019年這一數據則高達40家。
不僅是入選榜單企業、品牌的數量在增加,它們自身的價值也在這15年里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據英國品牌金融咨詢公司(BrandFinance)“2019年世界最有價值品牌500強”榜單顯示,中國品牌價值總額占榜單近20%,品牌價值總額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而在其500強的榜單中,中國有77個品牌入選。
根據這份榜單的披露,在過去10年品牌價值增長最突出的10個品牌中,中國品牌占據了9個名額(品牌增長比例從高到低排列:阿里巴巴、茅臺、網易游戲、騰訊、五糧液、中海油、瀘州老窖、中冶集團、洋河酒廠)。從2010年以來,在“BrandFinance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排行榜中,上榜的中國品牌價值總和躍升了1100%,從10年前的1110億美元增至13340億美元。這一數字遠遠超出其他所有國家與地區的品牌價值增長的總和。
從最初的基建、能源、汽車、鋼鐵等國有公司打頭陣,到如今的多種所有經營,多行業公司的齊頭發展,中國品牌的價值內涵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場徹底的變革。
我國是世界上商標申請量最多的國家,連續17年(2002-2019)居世界第一。2006-2020年,國內企業及個人商標注冊申請量呈爆炸式增長。2006年,中國各類商標的申請量合計約為76.6萬件,到了2019年國內商標注冊申請數量已經達到783.7萬件。這一數據一方面顯示了我國營商環境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的商業活動的從事者在商品、服務的經營活動中已經形成了基礎的商標保護乃至品牌發展的意識。
15年磨礪品牌新名片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2014年,國家將品牌戰略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進行規劃與安排。同年的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論述。
2016年6月國務院提出設立“中國品牌日”,凝聚品牌發展社會共識。2017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品牌日及品牌價值發布信息活動相繼進行。
這15年來,為了打響中國品牌在世界的知名度,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國家把品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不斷配合經濟發展的形勢,引導品牌樹立和打造。
2006-2020年間,中國品牌的打造已經不再是企業簡單提升自己知名度這樣一件事了。慢慢地,國家將企業品牌的打造和國家形象聯系在一起,作為中國的一張名片,呈現在國際交往的舞臺上。
中國品牌日作為中國品牌每年的一個活動盛典,自設立以來不斷發揮自己的影響,凝聚起中國品牌發展的勢能。為了更好的推動建立,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不僅通過全國政協、國務院參事室、新華社等渠道,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實施自主品牌發展戰略建議,還向主管部門上報了設立中國品牌日的方案請示。自設立后,經過一年又一年的耕耘,通過各類權威多樣的品牌活動,響亮地發出中國品牌發展的官方聲音。
支持品牌發展,除了有宏觀的政策支持外,中央及地方各部門也積極出手,從部門單一執法到多部門聯動,構建行政、公安、司法立體打擊體系,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偽劣的市場亂象。
201 9年,全國公安機關偵破各類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偽劣商品犯罪案件16,132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9,852名,涉案總價值86.67億元。市場監管系統則深入開展知識產權執法“鐵拳”專項行動,全年查處商標侵權假冒等違法案件3.1 9萬件,同比增長2.24%;案值4.85億元,同比減少11.17%;罰沒金額4.45億元,同比減少13.42%。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商標侵權犯罪案件709件。
海關保護方面,2019年共查獲進出口侵權嫌疑貨物5.16萬批次,同比增長9.32%;涉案貨物數量4678.94萬件,同比增長86.41%,涉及38個國家和地區的權利人的12,281項知識產權。
地方政府積極圍繞本區域內已有的優勢農業、工業、旅游業等資源,樹立發展品牌,形成產業的規?;l展。柞水木耳、云州黃花,都是地方政府結合本地歷史及地理條件,培育地方規模農業的典型。而在工業方面,上海制造、廣東制造也正代表著中國工業的領先水平,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叫開。旅游資源也是各地爭相開發的重要資源,黃山、九寨溝、敦煌等地的旅游品牌在政府長期的培育下,一次次地走出國門,廣迎天下賓客。風頭無二的品牌大明星
過去的15年,涌現出了眾多具有開拓精神的中國公司,他們通過前沿的經營與理念,在國際合作中搶占生產、技術的高地,通過資本的手段,在國內外進行兼并重組,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使得自己的品牌價值成為這15年來最不能被忽視的力量。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是這個15年中,品牌建設最為閃耀的一個明星。利用共享的互聯網思維,他們深耕中國市場,并進而走向世界。作為10年來,中國品牌價值擴展最快的企業,阿里巴巴把互聯網商務做到極致,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行業生態,并走向世界,和世界一起分享它的互聯網商業寶典。
1999年9月,馬云在杭州的公寓中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團,集團的首個網站是英文全球批發貿易市場阿里巴巴。同年阿里巴巴集團推出專注于國內批發貿易的中國交易市場(現稱“1688”)。發展到現在,服務范圍包括B2B貿易、網上零售、購物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和云計算服務。集團的子公司包括阿里巴巴B2B、淘寶網、天貓、一淘網、阿里云計算、支付寶、螞蟻金服等,打破線上線下交易的隔閡。
而說到中國創新的典范,我們必然要提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9月,華為擁有超過188,000名員工,其中約有76,000人從事研發工作。作為中國技術創新的典范,憑借著強烈的危機意識,華為在通信領域持之以恒地技術創新,擁有著做人的專利數量。根據國家知識產權2019年的統計數據,華為以4510件授權專利位居中國第一名。同時華為也積極邁開自己國際化的步伐。從俄羅斯,到非洲,到東南亞,到中東,到歐洲,再到北美、日本市場等等,華為構建了一個全球性的市場網絡與研發平臺。目前,華為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范圍覆蓋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而在交通工程、土木建設等基礎建設領域,中國同樣憑借著技術、質量的優勢,成功地在世界打響中國品牌。近年來,中國高鐵技術的日益成熟也讓掌握高鐵機車核心技術的中國中車在世界聞名。
中國中車,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其為基礎,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初步建設了相對完善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體系。成立以來,公司迅速入圍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主持或參與起草或制修訂70余項國際標準,主持或參與起草國家標準200余項,行業標準近1 000項。
截止2019年3月23日,中車已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83家境外子公司,1 5家境外研發中心,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業務體系。境外資產從2013年的30億元遞增到2018年的340多億元,海外市場訂單額從2013年的35億美元激增近一倍,到2018年的63億美元。截至2020年1月,中車產品已出口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