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莉
(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湖北 武漢 430000)
心外科屬于醫院中最為重要的科室之一,此科室患者具有病情嚴重、發展速度快以及住院時間較長的特點,因此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患者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1]。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心外科收治的90例患者為調查對象,分析對其采用人性化護理前后患者負面情緒改善情況。
本院心外科于2018年3月開始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隨機選取本院實施人性化護理前收治的45例患者為對照組,選取實施后收治的45例患者為研究組,
其中對照組男性為38例,女性為17例,患者年齡下限為19歲,年齡上限為63歲,平均年齡為(41.27±4.09)歲;對照組男性為39例,女性為16例,患者年齡下限為19歲,年齡上限為65歲,平均年齡為(41.32±4.12)歲。對比2組心外科患者臨床資料,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在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前對心外科患者實施傳統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常規檢查,并密切關注心外科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宣教、心理干預以及日常生活護理等措施。本院于2018年3月開始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以下幾點:(1)在健康宣教中融入人性化護理理念,對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心外科患者進行溝通,并為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更好的配合術者進行手術,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2];(2)術前人性化護理,在患者接受手術前1d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對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進行核對,同時還需要為患者詳細接受手術相關事宜,消除其存在的恐懼、焦慮心理。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咳嗽,從而有效排痰,在患者術前還應對其進行常規備皮,操作過程中注意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流程;(3)術后人性化護理干預,在患者手術后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心電監測,同時對患者呼吸、動脈壓以及血氧飽和度等進行密切監測。在麻醉效果消失后為其詳細講解手術順利完成,避免患者對自身病情過度擔心而產生不良心理情緒。同時為了避免患者術后皮膚出現壓力性損傷現象,護理人員還應按時協助其變化體位,防止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和肢體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術后出現下肢靜脈血栓,對患者預后效果造成影響。術后還應密切關注患者切口狀態,觀察是否出現滲液、滲血等現象,一旦出現異常現象則需要及時進行處理;(4)環境管理中融入人性化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床單、病房等進行清洗,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同時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2℃左右,濕度控制在55%左右,每天保持室內通風2h以上,降低患者住院期間出現交叉感染;(5)飲食干預,營養師應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和身體素質為其制定相應的飲食方案,在飲食方案設定過程中應注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和易消化等食物,同時叮囑患者盡量減少辛辣、油膩等刺激性較強食物的攝入。
采用漢斯頓焦慮、抑郁評估量表對2組心外科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存在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越嚴重。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顯示,x2進行檢驗,計量結果以(±s)表示,t進行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所選心外科患者調查顯示,對照組護理前焦慮和抑郁評分為(47.46±3.29)和(48.01±3.31),而護理后分別為(42.15±3.11)和(42.24±3.14),組內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t=2.173、2.150,P<0.05);研究組護理前焦慮和抑郁評分為(47.50±3.28)和(48.04±3.32),而護理后分別為(35.22±3.01)和(34.80±3.02),組內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t=3.945、3.527,P<0.05);組間比較組內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t=2.018、2.009,P<0.05)。
人性化護理首先是有Watson所提出的“人性照護”發展而來,人性化護理模式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對患者實施更加全面化、優質化和人性化的護理干預,從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降低患者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3-4]。在護理期間不僅要重視對患者進行病情護理,同時還應注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飲食干預、并發癥預防以及環境管理等。經過對所選心外科患者調查顯示,護理后2組患者焦慮和抑郁均得到一定改善,但研究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心外科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護理干預不僅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同時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積極效果。由此可見,人性化護理干預值得在心外科患者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