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文,侯凌志,邢昌寶
(四川省地礦局川西北地質隊,四川 綿陽 621000)
工作區處于岡底斯~騰沖地層區之拉薩~察隅分區北部,區內僅出露前奧陶系地層,現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分布于礦區南部,巖性以淺灰~灰色薄~中厚層狀石英巖為主,夾黑云母石英片、云母片巖、片巖化變石英砂巖。巖層走向近東西向,傾角較陡,傾向北或南。其下部與馬布庫巖組為斷層接觸[1]。
分布于礦區北部,出露面積較大,巖性以灰色-深灰色片巖化變石英砂巖夾淺灰-灰色中厚層狀石英巖、石英片巖、黑云石英片巖為主,夾有少量絹云石英片巖、斜長片麻巖,偶夾少量的結晶灰巖[2]。走向近東西向,傾角較陡,傾向南。其上部與雷龍庫巖組為斷層接觸。該巖層中斷層發育,鉛鋅礦化主要產于斷層裂隙以及石英脈中,為含礦層位。共劃分3個巖性段,由老至新具體描述如下:
馬布庫巖組第三段,灰-深灰色的黑云母石英片巖為主,中部夾少量灰色的石英細砂巖或變質砂巖。
馬布庫巖組第二段,灰色薄-中厚層狀片巖化變質石英砂巖砂巖為主,夾較多的黑云母石英片巖、石英巖,少量的絹云石英片巖,偶夾灰色的結晶灰巖呈透鏡狀;底部為一厚層的花崗巖,出露厚度約950m。該段中構造發育,為主要的含礦層。
馬布庫巖組第一段,淺灰-灰色薄-中厚層狀的黑云母石英片巖夾片巖化變石英砂巖石英巖,石英砂巖、黑云母斜長片麻巖等。
斷裂構造全區均常見,以近東西向壓性構造為主,由以F2、F4、F5、F6、F9、F10、F11、F12、F15形成一系列的斷層破碎帶,周圍形成一系列的次級構造。沿主擠壓面常有斷層碎粒巖或泥質物,有炭質物混于泥質物中及附著于斷層面上[3]。褶皺構造和節理構造在巖性變化處和構造、強蝕變地段也較為發育。
F5斷層:該斷層位于礦區的中偏北側,為Ⅰ號礦化帶控礦斷層。該斷層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約74°,為一壓扭性逆斷層,周圍形成較多與之平行的次級構造。該斷層帶地表出露長約3550m,破碎帶寬為1.2m~16m。
F8斷層:該斷層位于礦區的西側,為Ⅱ號礦化帶的控礦斷層。該斷層走向北西西-南東東向,傾向北北東,傾角約65°,破碎帶長約530m,寬度為2m~12m,該斷層應產于F6于F9斷層之間,在斷層的南側形成一系列的次級構造,見較強的方鉛礦化。
F11斷層:該斷層位于礦區南側,為雷龍庫巖組與馬布庫巖組的界線。該斷層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較陡,長大于4800m,為壓扭性逆斷層。
燕山期巖漿巖在區域普遍分布,為岡底斯巖漿弧內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分布廣、規模大,近東西向帶狀展布,橫跨本區,巖體多以巖基產出,少量呈巖株狀。礦區內僅有晚白堊世燕山期酸性巖漿巖出露,以含斑黑云母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為主,呈巖基狀,分布于礦區北部,面積約5.0km2。另有同期黑云母花崗巖、花崗巖巖株,分布于礦區南部、西部,面積約3.5km2。巖株形狀不規則,和圍巖界線彎曲起伏。
(含斑)黑云母花崗巖,巖石具細粒—細中粒花崗結構,粒徑一般為2mm~5mm,斑晶粒徑一般為4×13~9×20mm,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斜長石(39%~48%),呈半自形板狀,為更中長石,雙晶發育,正環帶構造發育;鉀長石(3%~9%),呈他形、半自形板狀,微斜長石為主,條紋構造;石英(17%~26%),他形粒狀;黑云母(5%~18%),片狀。含斑黑云花崗巖具似斑狀結構,斑晶為半自形板狀斜長石(5%~10%),粒徑一般為13×4~20×8mm;基質細中粒,粒徑一般為2mm~5mm,斜長石及石英、云母。該期花崗巖為區域成礦提供了動力及物源,是多金屬礦床的形成的主要成礦控制因素。
該區見較多的脈巖侵入:主要見有閃長玢巖脈(δμ)、閃長巖脈(δ)、細晶巖脈(ιγ)及石英脈(q)等。該巖脈在各套地層中均有出露。
礦區內變質作用普遍,除第四系,其余時代地層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一套低綠片巖相—高綠片巖相,部分構造塊體達榴輝巖相的變質巖系。其次為動力變質和熱液變質作用。
對礦區影響較大的是華力西期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使地層普遍遭受低—中深程度的變質,礦區內的前奧陶系、晚石炭統—早二疊統來姑組地層均受此次變質作用影響。
本區動力變質作用比較強烈,形成的動力變質巖分布廣泛,主要沿近東西向、北西向斷裂帶或韌性剪切帶分布。該類變質巖石是在構造作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強應力作用下,先前巖石發生破碎變形,并產生變質結晶,重結晶作用,使其礦物成份,結構構造發生變化而形成。形成的巖石類型較多,分布廣泛,常見巖石類型有:構造角礫巖、碎裂巖。
熱液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巖體的接觸帶處,在巖體與灰巖等碳酸鹽的接觸帶上發生接觸交代變質作用,與成礦作用關系極為密切,形成的巖石有矽卡巖、大理巖、鈣硅角巖。
經本次勘查以及結合以前地質工作成果,該勘查區共發現兩條鉛多金屬礦化蝕變帶,分別編號Ⅰ、Ⅱ。
5.1.1 Ⅰ號礦化蝕變帶
該礦化帶是目前礦區的最重要礦化帶。位于礦區中部丁哥北西側,受控于F5斷裂,呈北東東走向產出,控制長度約220m,寬2.3m~6.5m。礦化帶中碎裂巖類發育,黃鐵礦、方鉛礦呈細脈或細粒團塊狀集合體產出。沿主擠壓面常有斷層碎粒巖或泥質物,偶有炭質物混于泥質物中及附著于斷層面上。
5.1.2 Ⅱ號礦化蝕變帶
該礦化帶位于礦區西側,受控于F6、F8兩斷層之間的次級構造,走向北西~南東向,地表出露長約130m,寬1.5m~3.2m,礦化帶中碎裂巖及其發育,鐵染強烈,見黃鐵礦、方鉛礦呈細脈狀、星點狀產出。圈出Ⅱ-1、Ⅱ-2兩條礦化體,兩礦化體產出形態呈“y”字形。
5.2.1 Ⅰ-1號礦體
位于Ⅰ號礦化帶的中部,走向近東西向,總體產狀為161°∠74°。分布于前奧陶系馬布庫巖組的中部,其圍巖巖性石英巖、云英片巖,呈豆莢狀或脈狀,局部有收縮或膨大現象,礦體產狀較穩定。控制長度約141m,厚度為0.6m~3.2m,平均厚1.13m。控制總垂深為125m。礦體底板通常以主斷層面為界,頂板為構造碎裂巖或云英片巖、石英巖。
礦石品位變化大,其中Pb品位為1.79%~7.19%,平均品位為4.85%;鋅品位為0.7%~3.15%,平均品位1.73%;銀品位為40克/噸~187克/噸,平均品位為118克/噸。
5.2.2 Ⅱ-1和Ⅱ-2號礦化體
位于Ⅱ號礦化帶中,均產于前奧陶系馬布庫巖組下部,其圍巖巖性為黑云母石英片巖、石英巖,產于F6與F8斷裂之間的次級斷裂中,主要受控于F8斷裂。
Ⅱ-1礦體,呈透鏡狀、脈狀產出,礦體產狀為37° ∠67°,由地質點D310上ZDD310JH1和ZDD310JH2兩個樣品控制,地表出露長約25m,厚1.3m~1.5m,平均厚1.4m。經取樣分析Pb品位為5.41%~8.94%,平均品位為7.17%;鋅品位為0.071%~45%,平均品位0.27%;銀品位為92.6克/噸~162.5克/噸,平均品位為127.5克/噸。
Ⅱ-2礦體,產出形態與F-1相似,礦體產狀為234°∠66°。由地質點D309控制,地表出露長約9m,寬約1.3m。經取樣分析Pb品位為1.08%,鋅品位為0.33%,銀品位為81.6%。
勘查區內鉛多金屬礦床主要產于白堊世花崗巖附近前奧陶系馬布庫巖組中的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中,礦體圍巖和夾石均為石英巖或云英片巖,圍巖中節理裂隙及其發育。礦區內與礦化有關的圍巖蝕變主要有碎裂巖化、硅化及白云石化,局部有白云母化。硅化主要是石英呈不規則脈狀、網脈狀、團塊狀出現,多沿斷裂破碎帶和裂隙充填,鉛鋅礦在石英脈中或周圍富集。
本區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嚴格產于白堊世花崗巖附近的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中,礦體規模小,地表最長141m左右,礦體厚度一般≤1m,礦石類型以浸染狀、細脈浸染狀礦石為主,礦體同圍巖界線較清楚,致密塊狀礦石極少量,產于礦體中部,以小透鏡體及瘤狀產出。礦體產于云英片巖、石英巖斷裂破碎帶中,礦體圍巖蝕變現象主要有碎裂巖化、硅化及白云石化,局部有白云母化。
本區東西向構造破碎帶為壓扭及壓性結構,其破碎帶受花崗巖侵位上升,產生引張,伴隨巖漿熱液作用,使破碎帶蝕變并礦化,隨熱液的繼續供給,礦化充分,從而形成了區內多金屬礦床。因圍巖活性差,花崗巖體帶來的礦質有限,因而礦體規模小,品位也不高。很明顯東西向斷裂帶既是礦液通道,同時也是容礦構造,控制礦體的形成;巖體為物源提供者,兩者為本區礦床的形成兩大主導因素,礦體的規模受破碎帶大小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