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良翼
(貴州省貴定縣德新鎮農業農村工作服務中心,貴州 黔南州 551300)
豬口蹄疫具有發病急速的特征,發生豬口蹄疫頻率較高的時間段主要為秋季以及春季。生豬養殖戶對于豬口蹄疫如果沒有做到全面開展防控,那么將會造成生豬疫病的迅速蔓延。在情況嚴重時,感染豬口蹄疫的病死生豬還會造成圈舍中的其他生豬陸續被傳染,并且造成生豬養殖戶承受較為明顯的養殖經濟損失。由此可見,養殖戶必須做到盡早控制以及提前預防豬口蹄疫,充分體現前期控制措施與預防措施對于阻止豬口蹄疫病情擴散的必要性。
豬口蹄疫具有較強的疫病蔓延性與傳染性,感染口蹄疫的仔豬與成年生豬通常都伴有行走搖晃、經常躺臥以及體溫升高的情況[1]。并且在感染疫病的情況下,成年母豬的乳房還會發生潰瘍或者水皰的情形,同時表現為蹄子與口腔內部潰瘍腫脹的外在表現。養殖戶如果沒有及早預防豬口蹄疫,那么很可能造成養殖生豬感染疫病后迅速死亡。在疫病擴散的情況下,仔豬與哺乳期的成年母豬存在較高的感染豬口蹄疫風險。
在春秋季節里,隨風擴散的豬口蹄疫病毒將會覆蓋于全部的生豬圈舍區域,導致未經疫苗接種處理的成年生豬以及仔豬群體被感染。通常情況下,感染口蹄疫病毒一個星期的患病生豬很可能突然發生病毒血癥的情況。但是如果生豬在感染后沒有迅速發病,則帶有二次感染其他生豬的較高風險,二次感染事件通常發生于患病生豬感染病毒十天或者半個月以后[2]。
在春秋季節的時間段中,豬口蹄疫頻繁發生于飼養的生豬群體,給生豬養殖戶造成了養殖疫病損失。豬口蹄疫具有多樣的疫病傳播途徑,病毒可以附著于生豬體內的粘膜部位、生豬呼吸系統或者破損的表層皮膚部位,而且口蹄疫的病毒還具有隨風傳播的特征。在預防豬口蹄疫以及控制豬口蹄疫的具體實踐中,生豬養殖人員對于此類疫病有必要明確疫病特征,充分運用如下的疫病防控措施:
豬口蹄疫在蔓延的初期如果能被及時察覺,則可以達到全面防控豬口蹄疫的效果,避免豬口蹄疫產生迅速蔓延的不良后果。因此,養殖技術人員針對口蹄疫病毒必須做到正確進行疫病的早期診斷。具體在診斷口蹄疫病毒的過程中,可以重點選擇感染疫病的生豬體表水皰部位作為診斷樣本,通過實施樣本采集的方法來收集病毒樣本。在此基礎上,技術人員需要準備好承裝青霉素的干凈容器,在容器中放置生豬病毒樣本,以便完成病毒檢驗操作。
從當前的現狀來看,實驗室檢驗口蹄疫病毒的常規做法為病毒吸附試驗,進而充分保證了較高的檢驗數據精確性以及較低的檢驗技術成本。在嚴格實施酶聯免疫檢測的前提下,口蹄疫病毒將會被全面檢出,有效增強了防控豬口蹄疫病情的成效性。
生豬養殖圈舍如果達到良好的圈舍清潔程度,那么口蹄疫病毒將會得到全面的阻斷。因此在養殖生豬的全過程中,養殖技術人員對于生豬圈舍有必要執行全方位的圈舍消毒操作,并且還要將消毒范圍擴大至生豬圈舍的周邊區域。在日常的圈舍消毒操作中,生豬養殖人員應當將消毒液噴灑于生豬圈舍的區域范圍內,并且將強力碘添加于生豬的日常飲用水源中。
為了實現生豬自身免疫能力全面增強的目標,養殖戶就要做到正確控制生豬飼料的各種營養物質搭配比例,從而達到生豬體內營養成分全面均衡的效果。生豬養殖人員務必做到經常清掃生豬圈舍,嚴格做好圈舍通風工作與防潮工作。
在接種口蹄疫苗的情況下,生豬幼崽將會存在更低的疫病感染風險。因此,生豬養殖人員務必嚴格遵循接種生豬疫苗的現行規定,及時做好新生仔豬與其他生豬的疫苗接種工作。通常來講,養殖戶對于出生四十天左右的仔豬就要完成注射口蹄疫苗的處理,并且控制在1毫升的疫苗注射劑量范圍。仔豬生長至三十天以后,應當將注射疫苗的劑量增加至2毫升。
養殖戶對于圈養生豬在實施全面疫病診斷的前提下,若能判斷出生豬已經患有豬口蹄疫,那么立即需要隔離患有口蹄疫的生豬,以防健康生豬被感染。養殖技術人員對于已經病死的生豬必須予以嚴格處理,在生豬尸體上全面完成消毒液的噴灑,然后遵循相應規定來處理病死生豬。生豬養殖戶只有做到遵循現行的基本規定來嚴格控制生豬疫病,才能杜絕豬口蹄疫出現泛濫的情形,避免生豬養殖戶自身遭受豬口蹄疫導致的生豬養殖損失。
養殖技術人員對于病死生豬以及染上疫病的生豬必須及時進行無害化的處理,具體包括噴灑生石灰以及坑埋的處理。對于感染疫病而出現死亡情況的生豬應當做到及時發現,運用專門設施將病死生豬運往坑埋地點,并且通過全面噴灑生石灰的做法來進行病死豬的尸體消毒處理。
經過分析可見,豬口蹄疫如果沒有得到合理的疫病防控,則很容易造成更多的養殖生豬受到感染,同時也會帶來比較顯著的生豬養殖產業損失。為了達到全面防控豬口蹄疫的目標,那么生豬養殖的專業技術人員對于生豬圈舍有必要嚴格保證清潔,做好全面的生豬圈舍消毒處理措施。養殖戶對于目前飼養的生豬應當注射定期的生豬疫苗,嚴格運用生豬檢疫措施來防控豬口蹄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