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強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地質隊,廣西 貴港 537100)
貴港六班銀鉛鋅礦最早為民采礦點,在龍頭山金礦發現之后,才逐漸發現有金銀鉛鋅礦[1]。最近的研究表明,貴港地區圍繞大平天山巖體發育一系列的礦床:南東邊緣為著名的龍頭山金礦,一般歸為火山-次火山巖型金礦[2],也有人認為是斑巖型金礦;北部為龍山金礦田,包括六梅金礦(大型)、山花金礦(中型)及其他一些小型金礦床(點),主要為破碎帶蝕變巖型。大平天山巖體邊緣的砷礦溝-頭閘銀鉛鋅礦、白沙銀鉛鋅礦和新民銅多金屬礦,以矽卡巖型和破碎帶蝕變巖型為主。加強對中帶的中低溫熱液型銀鉛鋅礦的研究,對深入認識大平天山巖漿熱液成礦系統的性質和找礦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
廣西貴港六班銀鉛鋅礦位于大瑤山金銀多金屬成礦帶南西段、龍山鼻狀背斜西南傾伏端、龍頭山次火山巖型金礦床北西側。礦區出露地層為寒武系黃洞口組和泥盆系蓮花山組,兩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寒武系黃洞口組為中至薄層狀細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互層,沉積韻律發育,具復理石沉積建造,濁流沉積特征明顯。泥盆系蓮花山組底部為紫紅色厚層狀礫巖,往上為淺紫紅色厚層狀中~細粒砂巖夾泥質細~粉砂巖,沿不整合面可見滑脫構造角礫巖。泥盆系蓮花山組和寒武系黃洞口組是龍山~龍頭山金多金屬礦的重要賦礦層位,龍山礦田的金礦全部在寒武系黃洞口組斷層破碎帶中。在巖體及巖脈的內、外接觸帶熱液蝕變作用強烈,電氣石化、硅化、角巖化、黃鐵礦化普遍,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常見。大瑤山金銀多金屬成礦帶金礦床(點)星羅棋布,共有90 多處,另有礦化點數十處,達大型規模的礦床有貴港市福六嶺金礦,中型規模的礦床有賀州張公嶺及龍水、昭平古袍、貴港龍頭山、山花金礦等,小型金礦床則有貴港六九頂、三岔、新村、藤縣桃花、平南六岑、荔浦深泥田金礦等。礦床類型有石英脈型、破碎-蝕變巖型、次火山巖型及矽卡巖型、斑巖型等。
礦區出露地層有寒武系、泥盆系,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泥盆系下統蓮花山組(D1l)為紫紅色,下部為中至厚層狀細砂巖,上部為薄至中厚層狀泥質粉砂巖,石英砂巖夾數層黃綠色鈣質粉砂巖和泥巖。底部有厚層的礫狀異粒石英砂巖、礫巖。地貌上形成斗陡巖。寒武系黃洞口組,主要出露下段(?h1),為一套巖性輕變質海相濁積碎屑巖。每套巖性組合自砂巖開始,向上到泥巖(板巖),沉積韻律十分發育,韻律大小不一,大者數米~數十米,小者數厘米,每個韻律的韻素一般由粗砂巖、中~細粒砂巖、粉砂巖、泥巖(板巖)或中~細粒砂巖、粉砂巖、泥巖(板巖)組成。常見粒序層理、包卷層理、水平層理和砂包泥及底模構造等濁流沉積的巖相標志。
(1)褶皺。礦區泥盆系為以單斜構造,傾角平緩。寒武系地層褶皺十分發育,以大型緊閉復式褶皺為主,具有多級次的特點。礦區北部為一復式背斜,總體表現為寬緩狀,但二級褶皺則為緊閉狀。礦區南部為一復式向斜,核部發育十多個二級緊閉褶皺。以灰巖層為標志層,可以很好的恢復褶皺形態。受復雜的褶皺形態影響,矽卡巖型礦體形態十分復雜。
(2)斷裂??辈閰^斷裂構造相當發育,主要有北北東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斷裂。此外勘查區南部PD260、PD220、PD180、東部的PD410 坑道內近東西層間破碎帶也相當發育。北北東向斷裂:分布于勘查區東北面,主要有F24、F22、F27、F25、F35 號斷裂,除F24 號斷裂傾向北西外,其他斷裂均傾向南東,傾角80°~85°,破碎帶長180m~500m,寬1.00m~4.0m,組成斷裂帶巖性為壓碎巖、構造角礫巖,具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北北西向斷裂:分布于勘查區北面,主要有F1、F2、F3、F19、F21斷裂,除F3 號斷裂傾向南西外,其他斷裂均傾向北東,傾角70° ~86°,破碎帶長150m~550m,寬1.2m~10m,組成斷裂帶巖性為壓碎巖、構造角礫巖,具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近南北向斷裂:分布于勘查區中部,主要有F5、F4 號斷裂,傾向西或東,傾角70°~87°,破碎帶長110m~640m,寬1.20m~9.20m,由構造角礫巖、壓碎巖或巖脈侵入充填。近東西層間破碎帶:分布于勘查區南面和東面,主要見于PD260、PD220、PD180、PD450-CD3、PD410 坑道中,傾向北北西或南,傾角45°~70°,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掘進破碎帶長50m~130m,厚1.2m~2.0m,局部地段>2.0m,組成破碎帶巖性主要為矽卡巖、壓碎巖及矽卡巖化大理巖。與銀鉛鋅礦關系密切,巖石普遍有黃鐵礦化、硅化。近南北向和北北西向斷裂是礦區最主要的控礦斷裂,是熱液流動的通道,也是高品位的斷裂破碎帶型礦體的賦礦斷裂。
礦區內銀鉛鋅礦體嚴格受斷裂及寒武系中灰巖層控制,礦體主要賦存于北北東向、北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斷裂和東西向灰巖層中,礦體呈脈狀、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區已發現26 個礦體,規模相對較大的有3、4-3、5-3、22-2、Ⅵ、Ⅲ、Ⅳ號礦體。
南北向斷裂破碎帶型礦體:以3 號銀鉛鋅礦體為代表,分布于礦區西北部,礦體賦存于近南北走向的斷裂破碎帶中,受斷裂控制,破碎帶中破碎角礫發育,角礫成份為石英、粉砂巖及泥巖等,圍巖為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常見黃鐵礦化、硅化,礦體與圍巖接觸界線清楚,呈脈狀產出,走向和傾向厚度變化較大,局部具收縮、膨脹和分叉現象,有用礦物呈透鏡狀或團包狀,成分含量不均,礦體傾向70°~80°,傾角72°~80°,控制礦體長度約300m,厚度0.45m~1.80m,平均厚度0.97m,礦石品位:Ag(39.3~430)×10-6,平 均176×10-6,Pb(0.46~7.68)%,平均3.06%,Zn(0.34~5.32)%,平均1.11%。
(1)礦石的結構。常見有結晶作用形成的自形晶粒狀結構,半自形—自形晶粒結構,他形晶粒狀結構;交代溶蝕作用形成的他形代晶結構、環邊結構;固溶體分離作用形成的乳滴狀結構。自形晶粒狀結構:礦石中黃鐵礦顆粒,具有完好的立方體或五角十二面體外形。半自形晶粒結構:礦石中磁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礦物顆粒,沒有結晶外形,呈不規則狀。他形代晶結構:在礦石中較常見,先生成的磁黃鐵礦和閃鋅礦礦物顆粒被后生成的閃鋅礦和方鉛礦等交代溶蝕,后生成的礦物顆粒外形呈不規則狀。環邊結構:在礦石中,先生成的磁黃鐵礦顆粒邊緣被后生成的白鐵礦置換;白鐵礦環繞磁黃鐵礦。網狀結構:后生成的方鉛礦沿著早期生成的閃鋅礦顆粒邊緣或解理呈不規則細脈交織成網狀;兩種礦物有彎曲溶蝕的邊界。乳滴狀結構:黃銅礦呈細小的乳滴狀顆粒不均勻散布于閃鋅礦顆粒中。
(2)礦石的構造。常見有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塊狀構造等。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等呈星散狀分布于透輝石、符山石、石英等脈石礦物中。條帶狀構造:在礦石中,石英、絹云母等脈石礦物與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礦石礦物呈帶狀出現,脈石礦物條帶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殘余礦物條帶。塊狀構造:礦石主要由相同的金屬礦物(如磁黃鐵礦)組成,其含量占80%以上,粒徑大致相同,彼此緊密連生,均勻致密。
根據礦區的成礦地質背景、控礦因素、礦體產出地質特征、礦石特征,初步分析認為,礦區中西部的銀鉛鋅礦體主要產于寒武系黃洞口組與泥盆系蓮花山組層位的近南北向的斷裂構造破碎蝕變帶中,屬熱液充填脈狀礦床。本區礦床成因類型屬熱液充填脈狀型和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銀鉛鋅多金屬礦床,與大平天山巖漿巖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屬于巖漿熱液成礦系統的一部分。
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礦體主要產于東西向寒武系灰巖夾中,礦床的形成主要受地層、構造及巖漿巖三個因素控制。
(1)地層對成礦的控制。主要是層位和地層巖性對礦體賦存位置的控制。礦區內有寒武系黃洞口組和泥盆系蓮花山組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層;東西走向的礦體只出現在黃洞口組下段灰巖夾層中。該段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夾泥灰巖或鈣質泥質粉砂巖。但礦化僅選擇了灰巖夾層巖石。由于灰巖夾層巖石的化學性質較活潑,易與礦液進行交代反應,而且具有較硬而脆的物理性質,受應力作用容易破碎形成裂隙發育帶便于礦液滲透。因此,灰巖夾層控制了成礦溶液在地層中的活動方向和沉淀方式。
(2)構造對成礦的控制。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主要表現在控制礦體的容礦空間、形狀及產狀方面。礦體賦存于東西向灰巖夾層中。東西走向礦體與層狀構造和褶皺構造的關系極為密切,呈似層狀順層伸展,產狀隨巖層產狀變化,礦體本身就是褶皺構造層的組成部分。南北向斷層是含礦熱液上升的通道。
(1)對斷裂破碎帶型礦體而言,銀鉛鋅礦體賦存于近南北向、北北東向、北北西向斷裂中,礦體的形態、產狀和規模嚴格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因此,斷裂構造帶是本區銀鉛鋅礦體的找礦標志。
(2)采礦遺跡(民窿、采坑)是銀、鉛、金礦直接找礦標志。
(3)巖性標志:灰巖、矽卡巖及矽卡巖化巖石可作為尋找銀鉛鋅礦體的標志。
(4)圍巖蝕變:磁黃鐵礦化、黃鐵礦化、矽卡巖化等圍巖蝕變組合是本區銀鉛鋅礦體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