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健,司 明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總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13)
寬甸縣岔條溝位于該區位于華北陸塊東段古元古代遼吉裂谷寬甸段、營口-寬甸顯生宙隆起與太子河-渾江坳陷銜接部位;處于北東向鴨綠江與太平哨深大斷裂所夾持的北西向次一級構造帶中,是區域上重要鉛、鋅、銅、金多金屬礦化集中區。
遼河群是區域出露主要地層,形成了由遼河群里爾峪組、高家峪組構成的陸源砂泥質碎屑-火山碎屑巖沉積建造,由大石橋組構成的碳酸鹽巖沉積建造,由蓋縣組構成的泥質陸源碎屑巖沉積建造。青白口系為一套以石英巖、石英砂巖及泥灰巖為主的陸源碎屑組合;寒武系為一套以泥晶灰巖、鮞粒灰巖、鈣質頁巖及泥巖為主的巖石組合;在研究區北部為白堊系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巖夾少量細粒陸源碎屑巖為主的火山沉積巖組合;第四系為一套松散沉積物[1]。
區域上構造發育,基底構造以東西向為主體,形成近東西向及北西向的褶皺構造。本區夾持在北東向鴨綠江大斷裂與太平哨深大斷裂之間,斷裂構造主要表現為北東向和北西向的深大斷裂及其從屬斷裂構造,斷裂構造普遍具有多期活動特征,反映了多期多次活動的區域構造背景,這些斷裂構造控制了區內巖體的侵位和地層的展布,進而也控制了礦化活動及礦產的分布。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構造的復合部位往往是礦床的有利賦存部位。
區域上巖漿巖較為發育,以巖基、巖株、巖枝、巖脈等形式產出,分別形成于早、中元古代和中生代,以鈣堿性系列的中酸性巖為主,次為中、基性等多種巖石類型。中生代巖漿巖活動對成礦極為有利,為成礦提供了充足的熱動力條件和物質來源,為區域鉛、鋅、銅、金、銀、鉬、鐵成礦創造了有利條件。
研究區內巖石從老到新依次為:下元古界遼河群蓋縣組(Ptlgx)、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釣魚臺組(Qnd)、中生界白堊系小嶺組(K1xl)以及第四系(Q)。
(1)遼河群蓋縣組(Ptlgx)。研究區內大面積分布,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50°~70°。巖性為黑云變粒巖、黑云片麻巖,偶見斜長角閃巖。厚度大于380m。
(2)青白口系釣魚臺組(Qnd)。零星分布于研究區南部。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30°~40°。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砂巖,偶見礫巖。厚度大于120m。
(3)白堊系小嶺組(K1xl)。分布于研究區南部,巖性為安山巖。厚度大于295m。
(4)第四系(Q)。分布于區內的山坡河谷中,由腐殖土、粘土、亞粘土和砂礫石等組成。
研究區內斷裂構造為太平哨北東向斷裂構造及北西向的深大斷裂的次一級構造,構造主要以近東西向、北東向、近南北向、北西向構造為主,這些斷裂構造不但控制著區內的礦化蝕變帶、脈巖及地層的分布,也為成礦提供了運移通道和容礦空間。
研究區內巖漿活動較強,發育有中生代侵入花崗巖及偉晶巖體(γ)和新元古代二長花崗巖(ηγ),中生代脈巖也比較發育,見有煌斑巖脈、閃長巖脈、花崗斑巖脈。這些巖漿活動為研究區內鉛、鋅礦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來源和熱動力。
研究區內共發現3條含礦化蝕變帶,各含礦化蝕變帶特征如下:
Ⅰ號礦化蝕變帶:位于研究區南部,其受太平哨北東向斷裂帶次一級東西向構造控制,地表斷續延長500m,寬3.5m~15m,走向80°~110°,傾向北,傾角60°~85°,主要蝕變為硅化、高嶺土化、石墨化,主要礦化為黃銅礦化、閃鋅礦化、方鉛礦化以及黃鐵礦化,局部還可見少量磁黃鐵礦。該礦化蝕變帶中發現7條礦(化)體延長50m~150m,寬0.8m~3.0m品位Pb+Zn2.3%~3.5%。
Ⅴ號鉛鋅礦體:位于研究區南部,該礦化體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地表延長大于130m,寬約1.2m~3.1m,走向350°,傾向西南,傾角65°,賦存于黑云變粒巖中,主要蝕變為硅化、石墨化,主要礦化為黃鐵礦化、方鉛礦化,品位Pb+Zn2.5%~3.1%。
Ⅵ號礦化體:位于研究區南部,該礦化蝕變帶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控制延長170m,寬約1.1m~2.1m,走向60°,傾向北西,傾角80°,主要礦化蝕變為硅化、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化、方鉛礦化,品位Pb+Zn0.5%~1.1%,Ag84.2×10-6。
區內礦石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少量黃銅礦、銅藍、孔雀石。脈石礦物有石英、長石、黑云母、綠簾石、高嶺土。
上述礦物除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在礦石中含量較高外,余者含量甚少。脈石礦物以石英、長石、黑云母為主,次為高嶺土,余者含量甚少。
礦石結構:①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黃鐵礦、方鉛礦呈自形、半自形體。②它形不等粒結構:閃鋅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呈浸染狀分布于脈石中,金包裹于金屬硫化物中。③碎裂結構:礦石中的黃鐵礦普遍發生碎裂。閃鋅礦及金、銀一起充填在黃鐵礦粒間,呈稠密浸染狀出現。
礦石構造:本礦床金、銀賦存在黃鐵礦、石英及其它金屬硫化物等載體礦物中,故以載體礦物的特征及分布關系劃分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主要構造有以下幾類。
(1)浸染狀構造: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呈集合體不均勻分布。硫化物含稀疏浸染狀構造。
(2)細脈狀及網脈狀構造:含礦黃鐵礦和石英沿裂隙充填,形成細脈狀構造。若幾組裂隙彼此交切成網狀,則形成網脈狀構造。
(3)條帶狀構造: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與石英呈條帶狀相間分布。
(4)團塊狀構造: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等在礦石中呈團塊不均勻分布。
礦石主要組分是鉛、鋅,主要伴生組分為金和銀。銀、金與鉛、鋅多呈伴生關系。
礦體賦存于下元古界遼河群蓋縣組古老變質巖中,礦體的近礦圍巖主要為黑云片麻巖、斜長角閃巖、黑云變粒巖。圍巖蝕變不顯著,僅限于在礦體附近很小的范圍內,主要類型有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
硅化是鉛、鋅、銅、金礦(化)體發育最普遍的蝕變,石英多呈網脈狀、細脈狀不規則穿于片麻巖巖石裂隙中。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研究區處于步達遠-青山溝鉛鋅銅礦集區內,區內主要分布有下元古界遼河群蓋縣組,該地層銅、鉛、鋅、金成礦元素含量相對較高,為成礦提供了大量物質來源。區內巖漿活動強烈,這些巖漿活動為研究區內鉛、鋅礦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來源和熱動力。本區構造較發育,這些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為礦質元素的遷移和儲存提供了通道和空間,區內蝕變帶及礦體受構造控制明顯。
(1)研究區處于遼東-吉南成礦帶的中部,屬萬寶-桓仁多金屬成礦帶中部的步達遠-青山溝鉛、鋅、銅礦集區內。
(2)元古代遼河群蓋縣組的銅、鉛、鋅、金成礦元素豐度值相對較高,為本區成礦提供大量物質來源。
(3)研究區內的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北東、北西及近東西向斷裂構造互相切割交錯,為Pb、Zn、Cu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間。區內礦化蝕變帶及礦體受不同方向的斷裂構造控制。
(4)研究區內發育有中生代花崗巖巖體,該巖體為研究區Pb、Zn礦的形成不但提供了大量的成礦物質來源,同時也為礦液的運移提供了熱動力。
通過本次研究,在研究區內共發現3條礦化蝕變帶(礦體),其中Ⅰ號礦化蝕變帶含礦性較好,是研究區內鉛鋅多金屬成礦的有利地段。其它兩條礦體礦化體也具有較好的成礦遠景。所以在研究區內加強綜合研究一定會有較好的找礦效果。該區是尋找鉛、鋅礦產的有利地段,是一個潛力較大的鉛、鋅多金屬礦化遠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