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安徽科瑞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安徽 蕪湖 241000)
在社會能源消耗中,鋼鐵冶金行業的占比較高,原因一方面是生產企業數量增多,二是生產工藝上存在變化。例如:燒結、球團工序中,能源消耗減少;焦化、高爐工序中,能源消耗卻在增多。國家提出低碳節能的發展目標,鋼鐵冶金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節能道路,以下結合實踐進行探討。
一方面,鋼鐵冶金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隨著國家環保力度加大,這些企業成為了重點關注和治理對象。鋼鐵冶金企業只有創新生產工藝,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能源使用率,減少污染形成,才能滿足國家提出的新標準和要求。另一方面,鋼鐵冶金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才能獲得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這其中,走節能道路,減少能源消耗,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1]。因此,鋼鐵冶金企業節能發展,既能滿足國家的要求,也能促進自身健康長遠發展。
鋼鐵生產工藝中,各個工序均會帶來一定能耗,且不同工序的能耗有明顯差異。舉例來說,鋼鐵冶煉過程中,焦比、煤比、煤氣、高爐鼓風能源消耗,在總消耗中占比分別為50%、20%、10%、5%。高爐煉鐵時,80%的熱量來源于燃料碳素,其余20%來源于風熱和化學反應。燃料比不同,對冶金工序能耗產生的影響不同,是節能發展的一個關鍵點。
在焦化工序中,不僅消耗煤資源,高爐煤氣消耗占比約10%[2]。結合實際生產,高爐煤氣的消耗,和結焦時間長短有關。一般情況下,結焦時間越短,高爐煤氣消耗量越少,但對焦爐設備產生的不利影響越嚴重。此外,煙氣中帶有一定余熱,對余熱進行回收利用,也會影響總能耗。可見,焦化工藝中必須調整結焦時間,來減少高爐煤氣的能量消耗。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鋼鐵冶金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在余熱利用上,大中型企業的利用率提高,單位鋼生產的綜合能耗明顯降低。但是,中低溫余熱的利用效果不佳,主要用在助燃氣體的預熱上,或者直接排放到大氣中。調查顯示,燒結是冶鐵的第二大能耗工序,其中50%的余熱沒有充分利用,是一個比較嚴重的浪費現象。
第一,加強燃料的質量控制,將自動化監測裝置、人工試驗相結合,確保燃料滿足生產要求。鋼鐵冶煉時,為了改善生產工況,實現充分燃燒,要降低燃料的粉末含量。考慮到燃料在下落時,會發生二次粉化,應控制裝料倉的高度和容量,既降低下落高度,又增大容量。此外,從燃料的篩分上入手,嚴格把控篩分工序,減少入爐粉末量。
第二,適當提高風溫。一般風溫每提高100℃,燃料比可減少13kg/t。但是,風溫并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風溫過高,系統的安全性會受到影響。綜合生產安全、節能兩個指標,將風溫控制在 1300℃以內[3]。
第三,增加富氧率。富氧率越高,其一位于風口區域的煤燃燒更充分,可以提高置換比。其二隨著富氧率提高,煤氣的產生量會減少,跟隨煤氣被帶走的熱量也會減少。生產實踐中,富氧率指標每提高1%,燃料比就會降低0.5%。結合生產工況,合理設定富氧率,保證富氧量充足,可降低燃料比,實現節能目標。
第四,提高爐頂煤氣壓力。生產過程中,爐頂煤氣壓力每提高10kPa,燃料比能降低0.4%。分析原因在于:隨著煤氣壓力增大,煤氣的流速就會減小,能在爐內停留更長時間,有利于燃料和煤氣充分接觸,促使鐵礦石的還原反應更加徹底。另外,煤氣壓力增高,煤氣的流動性更穩定,被灰塵帶走的熱量就變少,也可以減少能耗損失。
上文已經提及,高爐煤氣的消耗,和結焦時間長短有關,適當縮短結焦時間,可以降低煤氣能耗。一般生產工況下,將配合煤的水分控制在14%以內,可縮短結焦時間,維持在18h~19h之間。或者調節焦爐的熱工,以空氣過剩系數α為例,如果是焦爐煤氣加熱,將α調整至1.1~1.3;如果是高爐煤氣加熱,將α調整至1.1~1.2,可進一步降低煉焦能耗。
以干熄焦技術為例,在余熱回收利用中比較常見,回收利用余熱,可用來發電、蒸汽,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能減少熱量損失和水污染。此外,對燒結煙氣、冷卻風中的余熱進行回收,可安裝余熱鍋爐,利用余熱點火助燃。
在燒結工序中,對余熱進行回收利用,首先是引進國外技術,然后自主研發,最終實現了技術創新。從回收利用方式來看,最開始只能回收余熱,現在可以回收余熱蒸汽、電力等。我國鋼鐵冶金行業中,在燒結機上安裝環冷機余熱回收利用裝置,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現象。
環冷機在設計之初,就是以燒結礦為標準,缺點是風量大、冷卻快、漏風嚴重,難以滿足再利用的需求。對此,必須進行改造。
該工藝系統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冷卻罐,二是余熱鍋爐,三是汽輪機和發電機。和傳統的余熱回收系統相比,該系統裝置的漏風率基本為零,優點是氣體和固體之間的熱量交換充分,出口熱空氣的能級更高。舉例來說,如果燒結礦的排出溫度為150℃~200℃,余熱回收率相比于傳統系統,能提高30%~40%[4]。
鋼鐵生產過程中,能源轉換可以提供推動力,同時也會產生剩余能量,例如副產煤氣、余熱余能等。其中,品質較高的余能,可以進行回收利用,但品質較差的余能回收利用不足。對此,低溫余熱可作為民用供熱資源,以唐鋼為例,和熱力公司合作,利用發電機組冷卻水的溫差,為附近居民社區供暖。該項目投入運行后,企業可從每噸水中獲益0.2元~0.3元,且整個供熱系統是密閉的,水量損失小,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一方面,改善燃料的燃燒質量。燃料的燃燒離不開燃燒器,燃燒器的性能會影響燃料的消耗量。結合爐子的結構、生產形式、目的,對比不同燃燒器的特征,合理設計并選擇燃燒器,是節能的有效手段。此外,以高溫空氣蓄熱燃燒技術為例,優點是余熱回收效率高、NOx排放量少。使用蓄熱式加熱爐,能將空氣先預熱到1000℃~1100℃,排煙溫度則降低至150℃~200℃。和普通的加熱爐相比,節能率達到40%以上;和換熱器預熱技術相比,節能率約為20%。
另一方面,對爐襯結構進行優化。一是采用自帶黑體筑爐材料專利技術,制成黑體元件用在爐膛內,該黑體元件可對熱射線進行調控,改變漫反射,增加熱射線的到位率,促使爐子的熱效率提高,節能率達到10%以上。二是在爐子內壁涂刷高輻射率的涂料,有利于充分利用熱能,以高溫遠紅外節能涂料為例,節能效果達到5%~7%。三是在爐子內部貼上多晶莫來石纖維,能減少爐內的熱量散失,提高爐子內壁的保溫性能。
在軋鋼工藝中,常用設備有軋機、風機、輥道、水泵等,這些設備均需要電能,因此可以從電機上進行節能。結合生產需要,電機的優化設計,可以采用變頻調速技術,避免大材小用,節能率能達到20%~40%。或采用動態諧波抑制技術、無功補償技術,能降低電源側的電流諧波量,調整三相不平衡,從而促使電路損耗降低,實現節能目標。
綜上所述,鋼鐵冶金企業具有能耗大、污染嚴重的特點,新形勢背景下,對生產技術進行節能改造,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分析可知,影響能源消耗的因素,主要有燃料比、高爐煤氣、余熱利用等,節能方向是降低燃料比、減少煤氣消耗、對余熱回收利用。文中以燒結礦余熱回收技術、低溫余熱供熱技術、爐子熱效率提升技術、電機節能技術為例,介紹了節能技術的應用,希望為實際生產提供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