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蓉花,范永康,李克省,雷陽艾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一0隊,云南 大理 671000)
云南省蘭坪縣猴子箐-四十里箐-秦歸山銅礦位于“三江”成礦帶中段,是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地層主要為中、新生界地層,自中三疊統至第四系均有出露,上元古界雪龍山巖群有少量分布。研究區位于富隆廠復式背斜東部,區內次級褶皺和斷裂發育,主要呈近南北向及北西向展布,控制了區內銅礦化的分布,并為近東西向斷裂所切錯。出露地層有侏羅系中統花開左組(J2h),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南新組(K1n2),第三系古新統云龍組(E1y)以及第四系更新統。
研究區為唐古拉-昌都-蘭坪-思茅褶皺系中段的一部分,以工江-箐花斷裂為界,分屬蘭坪-思茅中坳陷和云嶺褶皺帶兩個二級構造單元;屬云龍-江城褶皺帶;東以葉枝-雪龍山西斷裂與維西褶皺束相鄰,西以史普力斷裂與瀾滄江褶皺束為界。區內構造發育,褶皺有元寶山向斜、核桃箐背斜,區內斷裂南北向組為控礦構造及溶礦構造,次級北東向組及東西向組為容礦構造。
研究區地處蘭坪—思茅中坳陷的云龍—江城褶皺束北段,區內巖漿活動不發育,未見巖漿巖出露。區內地層僅于斷裂帶內具動力變質作用,巖石類型以碎裂巖及斷層角礫巖為主,局部具碎粒巖化及糜棱巖化,影響范圍小,變質作用較弱。
研究區位于瀾滄江斷裂帶的前陸盆地逆沖構造系統東側之瞎眼山斷裂與匡力抵斷層之間,礦床(體)受逆沖構造體系中的高角度次級斷層(NE向)和橫斷層(近EW向)控制。礦床(體)分布于瞎眼山斷裂西側之侏羅系中統花開左組(J2h)及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的地層中,主要賦存在近南北向斷裂之旁側次級斷裂中,由北至南依次為猴子箐礦區、四十里箐礦區、秦歸山礦區。礦體總體呈近南北向展布,少數呈近東西向搌布。礦體頂、底板及容礦巖石以K1j石英砂巖、粉砂巖、泥巖為主,礦體形態呈似層狀、脈狀等,產狀與斷裂一致,并隨其變化而變化。礦石品位由地表往深部有變富之趨勢。
礦體產于匡力抵斷裂與瞎眼山斷裂所夾持的區塊內一組次級斷裂構造破碎帶中,礦體北起F6斷裂(石抓底斷裂),南至F13斷裂(茅草丫口斷裂),礦化范圍南北長13km,東西寬3km,礦體出露最高標高3384m,見礦最低標高2029m,相對高差1355m。礦體對比連接主要依據礦體所產出的斷裂構造破碎帶特征及其在破碎帶中產出的部位。共圈定礦(化)體14個。礦體長200m~3000m不等,厚度0.5m~3m,平均2.03m,銅平均品位2.31%,銀75.98g/t。
金屬礦物主要有:輝銅礦、黃銅礦、孔雀石、藍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重晶石及粘土礦物。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反應邊結構、包含結構、膠結結構、壓碎結構、碎斑結構;礦石構造是塊狀構造、細脈、網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角礫狀及斑雜狀構造,氧化礦石的構造:主要有土狀、蜂窩狀、放射狀、葡萄狀、腸狀、皮殼狀構造等。
①自然類型:按礦石氧化率的不同,劃分為氧化礦石,混合礦石和硫化礦石??傮w上淺部和地表為氧化礦石,往深部逐漸變為混合礦石和硫化礦石;按有用組分種類含量劃分礦石類型,主要有銅銀礦石、銅銀礦石、鉛鋅銀礦石及銀銅鉛鋅礦石等;按礦石的組構特征,將礦石劃分為塊狀礦石、條帶狀礦石、浸染狀礦石、網脈狀礦石、角礫狀礦石、土狀礦石等。②工業類型:銀—石英型、銅銀——石英型、鉛鋅銀——方解石型、鉛鋅銀銅——方解石型。
礦體的頂底板圍巖主要為碎裂石英砂巖和構造角礫巖,次為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圍巖與礦體的接觸關系為:碎裂石英砂巖、構造角礫巖與礦體為漸變過渡關系,其它圍巖與礦體界線清楚。礦體圍巖蝕變較弱,常見的有碳酸鹽化、黃鐵礦化。其中碳酸鹽化與Cu、Pb、Zn、Ag成礦關系密切。礦體中雖然礦化不均勻,但礦化連續性好,因此只有少量夾石。夾石巖性與頂底板圍巖一致,但有用組分含量較頂底板圍巖高。總體上夾石對礦體完整性的影響程度很小。
(1)本區在成礦帶上位于“三江”銀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中部,西鄰瀾滄江銅礦帶。屬松坪子—富隆廠—魯多羅銅、鉛、鋅、汞、銻成礦遠景區。該遠景區呈橢圓形,近南北向分布,北起大寶山、南過斗達坡,西臨瀾滄江、東達通甸河。南北長大于42公里,東西最寬10公里。出露中、新生界陸相紅色碎屑巖夾膏鹽沉積,近南北向、北東向及其復合構造發育,沿裂隙有較多石英脈、重晶石脈及方解石脈充填。在構造與巖性有利部位,分布有核桃箐、猴子箐、富隆廠、白秧坪、四十里阱、松坪子、魯多羅、吳底廠等十余處銅、鉛、鋅、汞、銻礦床,礦(化)點。區內重砂、化探反映良好。
區域水系沉積物測量在區內共圈出多個綜合異常,其中所圈定的核桃箐—富隆廠中低溫成礦地球化學異常區,分別與核桃箐銅礦、富隆廠銅銀礦相吻合。從元素組合與礦床(體)對應關系可看出區內化探異常元素主要受南北向的上下莊、瞎眼山斷裂帶控制,異常處于多組斷裂交切部位及有利巖性地層接觸帶??傮w是有濃集的元素愈多,規模愈大,對應的礦床體也愈大的地化特征。
(2)水系沉積物測量共圈出多個綜合異常,從Cu、Ag、Pb、Zn等區內主要元素可知,各元素大致趨于對數正態分布,其中Ag成礦元素分布曲線峰態突出,曲線扁平,變化系數較大的特點,顯示Ag地表次生富集明顯;Cu、Pb、Zn分布曲線同峰值明顯,變化系數小,Cu、Ag區域背景平穩。從地層水系沉積物元素的種類和含量來看,蘭坪幅除Bi背景含量(水系)比全國(水系)微低外,其Cu、Pb、Zn、Co、As、Hg元素背景含量比全國背景含量微高,測區比蘭坪幅背景含量低的元素為Cu、Zn、Co、Bi,高的元素為Pb、Ag、As、Hg,侏羅系壩注路組(J3b)、花開左組(J2h)、三疊系麥初箐組(T3m)其Cu、Pb、Zn、Co、Bi、As、Hg元素背景含量均比全區背景含量高;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與全區區域背景含量接近;古近系始新統寶相寺組(E2b)、白堊系下統南新組(K1n)各元素背景含量均比全區背景含量低;而Ag相反,白堊系下統景星組(K1j)背景含量均比全測區高;侏羅系花開左組(J2h)、三疊系麥初箐組(T3m)Ag背景含量均比全測區低。從地質礦產成果來看,白堊系下統南新組(K1n)、侏羅系花開左組(J2h)為該區的重要含礦層位。測區內的Cu、Pb、Zn、Ag、Co、Bi、As、Hg等元素異常展布明顯受四十里箐-上下莊斷裂控制,測區內所有已知銅鉛鋅銀(汞)多金屬礦(化)體多有相應的元素異常與之對應,且與化探異常高度吻合。
(3)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1:5萬化探異常與1:20萬區化異常高度吻合,且均有強大的重砂異常對應,區內圈定的Cu、Ag、Pb、Zn綜合異常大部分均找到銅銀鉛鋅多金屬礦床(體),表明礦區礦化強烈、普遍。Cu、Ag、Pb、Zn成礦元素主要分布在里咪、瞎眼山、上下莊斷裂夾持的區段中,在景星組灰白色砂巖或花開左組(J2h)出露區產生強烈濃集,顯示明顯的構造、巖性控礦的地球化學特征。
從上述區域地質特征及地球化學特征來看,該區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和成礦環境,是尋找銅多金屬礦的有利地區。
總之,研究區位于“三江”銀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中部,西鄰瀾滄江銅礦帶,區域成礦背景優越,礦區重砂異常與已知礦化點穩合,主要控礦斷裂為NE、NW向,礦床成因為沉積改造中低溫熱液構造控礦型銅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礦化信息明朗,找礦潛力很大。異常最密集,構造和巖性極為有利,有望在該區找到一個大型的銅鉛鋅多金屬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