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鵬舉
(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近年來,隨著極端氣候的不斷出現,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天氣,由于強降雨持續時間較長,形成危害性較大的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其中以永靖縣陳家溝鉛鋅礦不穩定斜坡尤為典型。
研究區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陳家溝村,屬于隴中南部冷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其氣候特點是春夏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干燥,氣溫日差較大,降水分布不均勻。根據永靖縣氣象站資料,年平均氣溫6.4℃,最高氣溫32.6℃,最低氣溫-21.6℃,年平均降水量493.5mm。研究區位于洮河支流八陽河中游右岸支溝張家溝,為黃土沖溝,降雨時多形成暴洪,平時為干溝。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壚土、黑土、黃綿土和紅土四大類型。屬森林草原地帶,樹種資源較貧乏,主要有楊、柳、榆、臭椿等12種。
研究區處于隴西黃土高原區,場地位于八陽河右岸山坡地區,為黃土丘陵地貌。場地山坡南高北低,自然坡度15°~35°,多為坡耕地,均為黃土覆蓋區。西側由于受雨洪水的向源侵蝕作用形成一處不穩定斜坡。斜坡寬度110m,高8m~25m,平均坡度35°,斜坡后緣近乎直立,坡度接近90°,斜坡整體呈“C”狀。
研究區出露的地層比較簡單,主要為新近系和第四系,其地層巖性及分布特征如下:
新近系:為新近系上新統臨夏組,零星出露于陳家溝鉛鋅礦不穩定斜坡西側沖溝底部。巖性為磚紅色泥巖、砂質泥巖、泥質砂巖,以砂質結構為主,層狀構造,產狀近于水平。
第四系:第四系分布廣泛,主要為上更新統及全新統,其成因類型較多,有風積、崩滑堆積等。
研究區處于祁呂賀“山”字形構造體系的祁呂弧形褶皺帶西翼和河西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圖1-5)。區內次級構造輪廓較為發育,主要由臨夏、臨洮坳陷帶和三甲集—虎關隱伏隆起組成。
區內新構造運動較為活躍,以間歇性的垂直上升運動為主。具有明顯地繼承性、差異性的特點,在八陽河河谷兩岸形成多級階地,各階地高差顯著。這種多階地的存在及階地高差懸殊的變化,表現出區域性升降運動劇烈而頻繁的特征。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永靖縣抗震設防烈度為Ⅶ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
區內巖體類型為軟弱層狀碎屑巖巖組,由新近系上新統臨夏組組成。巖性為泥巖、砂質泥巖、泥質砂巖、砂巖,層狀構造,表層風化強烈,強風化層一般厚0.5m~3.0m,質地較為軟弱,遇水極易軟化。自由膨脹率41.5%~63%,平均天然重度20.15KN/m3,內聚力(c)17.7-237.2Kpa,內摩擦角(Ф)19.7°~40.6°,單軸抗壓強度11Mpa左右。
土體的工程地質特征,主要由組成土體各類土的工程地質特征和土體的結構決定[1]。區內土體大致可劃分為風積、沖洪積兩類,其工程地質性質如下:
黃土:巖性為淺黃色粉土,粒度成分以粉粒為主,占70%左右,土質均勻,結構疏松,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稍濕,稍密,易溶鹽含量較高,具粒狀架空接觸式結構,具有濕陷性。區域上黃土的濕陷系數為0.081~0.108,自重濕陷系數為0.042~0.055,具有中—強濕陷性,并具自重濕陷性,濕陷等級為Ⅱ~Ⅳ級自重濕陷性土。
堆積土:分布于場地西側沖溝內,巖性為黃土崩滑松散堆積土,厚度3.0m~8.0m,深褐色,土質疏松,工程地質條件差。
研究區位于陳家溝村西北側,境內地形地貌主要屬黃土梁茆、黃土丘陵溝壑區,區內分布有大量的黃土陡崖、陡坡、其高度、坡度以及臨空面,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客觀地形條件。
經調查發現,區域內黃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多發育于遭受傾向侵蝕和沖溝深切的黃土斜坡帶、黃土梁間凹地及黃土梁茆邊緣地帶;同時由于部分區域上部黃土與下部泥巖成層狀分布,產狀傾斜,易順層產生滑動,形成良好的滑動界面。黃土與泥巖間往往具有順坡向分布的泥質軟弱帶或巖土界面,這些軟弱帶的埋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滑坡體的規模,其形狀直接控制著滑坡體的穩定狀態,成為導致黃土滑坡的基本控制因素。
降水水是土質滑坡最為重要的誘發因素,孔隙水壓力產生及水對土體強度的弱化,都是導致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由于黃土具有大孔隙,弱膠結等結構特征,以及強烈的水敏性。暴雨對坡體穩定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雨水通過黃土垂直和側向滲透,坡體的孔隙水壓力增大、容重增加、基質吸力減小。斜坡變形破壞與年降雨量的季節變化有明顯對應相關,其活動強度與降雨量大小呈滯后的正相關關系。在黃土滑坡的形成條件中,地下水的活動為斜坡變形破壞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動力條件。地下水沿裂隙面下滲并常在溝谷底部溢出,改變了斜坡的水文地質條件,一方面增加了斜坡土體的重量,對不穩定土體產生靜水壓力或動水壓力及向上的浮托力,另一方面降低了斜坡體中軟弱結構面的抗剪強度,并起著溶解、沖刷的作用,使不穩定土體和穩定土體之間的側向摩擦力減小,降低了黃土斜坡土體的穩定性。
陳家溝鉛鋅礦不穩定斜坡為土質斜坡,主要是由于集中排水潛蝕、侵蝕、沖刷,沖溝向源侵蝕現象嚴重,沖溝黃土經過多年的雨洪水沖刷,向源侵蝕進一步加劇,溝底物質流失,坡腳失穩發生崩滑,久而久之形成現狀溝道及不穩定斜坡。
溝道位于斜坡的西側,溝腦至溝口共計長約300m,縱坡降為123.3‰,溝道切割深度11m,溝腦寬110m,該溝腦為陳家溝鉛鋅礦不穩定斜坡段,斜坡高約25m,頂部直立接近90°,下部坡體約15°~35°,坡長32m,由于雨水長期沖刷、侵蝕坡面破碎、裂縫發育,斜坡底部落水洞發育,深約0.5m~3m,洞口寬1m~4m;洞口寬1m~4m;中游段溝道寬約60m,溝道左岸為緩坡,坡度25°~35°為草地,右岸為陡坎高約7m,該段溝道坡度較緩,但由于長期雨水沖蝕,溝道底部小型沖溝發育,寬約0.2m~0.3m,深約0.1m~0.2m;溝口段地勢平坦,約80m,為村民耕地,該段溝道成為泥土堆積區,由降雨沖蝕上游邊坡土體,順溝道下泄,經搬運最后在溝口段堆積。
文章通過對陳家溝鉛鋅礦不穩定斜坡的自然地理環境、區域地質環境、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的分析,總結了不穩定斜坡形成條件及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