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正
(莊浪縣自然資源局,甘肅 平涼 744699)
我國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國家,不僅地質災害類型多,而且發生面積廣,造成的破壞性非常大,無情的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國家建設造成巨大的破壞。正是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巨大破壞,帶來的巨大危害性,受到了國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視,目前地質災害問題已經成為老百姓和社會各界最為關心的一件大事。國家近年來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但是在實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中還有一些不足存在[1]。為了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中必須要對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認真遵守,并貫徹落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破壞性,構建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通過各方努力,最大程度的控制與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是指人為和自然因素單獨作用和共同作用所產生的,對于地球表層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還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地質災害成因具有自然演化和人為因素協同作用的特點,不僅包括自然災害形成的破壞,同時還涉及人為災害范疇,在形成地質災害的多種因素當中,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自然因素。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氣候條件土壤植被等條件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
(2)人為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性非常巨大,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很多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是由于人類工程建設等相關活動,對環境造成破壞所引發。通過相關數據調查發現,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災害占到50%以上,而引發這些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是由于削山建房或者房前屋后開墾荒地,嚴重破壞山坡地質條件。同時近年來礦山開采活動日漸加劇,伴隨礦山開采活動引發嚴重的地面塌陷問題,由于礦山開采過程當中,沒有留有充足的預留柱,導致塌陷災害與山體滑坡災害的發生。
(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體系建設不完備。在應急指揮地震災害防治工作當中,有關單位之間缺少完善的協同聯動機制,更沒有充分明確管理機構的職責,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缺少專業的一線監測預報人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缺少完善的機制,對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很大影響。
(2)地質災害防范意識欠缺。在當前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宣傳工作還存在很大不足,普通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防止災害的意識更是缺乏。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很多工程轉向山區,如煤礦開采、山區建廠,修建山區公路與隧道開挖、劈山造壩等對身體原有結構造成很大破壞,打破原有平衡,使地質災害發生幾率不斷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群策群力,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防治地質災害過程當中,由于很多參與防治地質災害的群眾沒有報酬,對他們的參與意識也造成很大影響,尤其是一些監測地質災害工作人員長期出外打工,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沒有充分得到有效落實[2]。
(3)經費缺失,投資渠道不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當中具有明顯的公益性特點,政府是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而且很多投資都是通過政府來完成,缺少健全的投資渠道,雖然國家資源局和國家計委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然而,這些金主要在地質災害調查,預警以及治理示范工程中進行應用,和實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還存在很大不足,同時地質災害投入和治理效益不成正比。如以三峽庫區壩前135米蓄水工程為例,在治理地質災害過程當中共投入40億元。為了有效治理好全國地質災害問題,應當在政府財政預算以及工程建設預算當中,充分納入地質災害防治的經費投入,并不斷完善地質災害經費投入體系,才能提高地質災害治理效果。但在地質災害治理過程當中,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目前還沒有在財政預算當中,將地質災害專項防治資金充分納入其中,地方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沒有健全的投資渠道,很多地質災害防治資金都是處在臨時列支范圍。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有地質災害發生時,經費問題便是阻礙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必須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4)專業技術人員和配套設施不足,應急處理能力偏低。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當中,在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方面還存在很大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層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更是缺乏,由于專職的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缺乏,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影響。同時在一些縣級地區,雖然設有相應的機構,但是專業的地質災害防治人員卻非常的缺乏,而且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如果在地質災害發生后,很難及時進行有效處理,尤其是面對一些重大地質災害出現時,就當前的機構和相關管理人員,很難科學有效地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影響搶險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由于物質和技術能力等諸多方面限制,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影響。
(1)建立健全的監測應急體系。在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應急體系過程當中,首先應當建立健全群防群測網絡體系,而且這一體系還應當延伸到各個市區與鄉鎮等,保證體系的完善性與系統性,通過全面拉網式對重點區域展開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隱患的發生,保證穩定性,對于工作人員的職責進一步完善與明確,強化汛期災害地質防治工作,汛期來臨時,應當針對一些重點監測點展開全面的監控工作,并重點關注氣象預報和電視廣播以及網絡預警信息等,對于一些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域,加強高頻監測,將防災減災工作充分做好,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各級政府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當中,都應當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同時,在制定預案過程當中,應當國土資源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聯系,共同研討進行編制,并通過上級批準修訂之后才可生效。如預案當中有大于30人以上受到威脅時,或者有滑坡等地質災害狀況存在時,通過協同討論與分析,科學地進行“防、搶、撤”等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制定,確保災害點的位置以及預警信號與網絡信號時刻通暢,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準確及時抵達災害現場提供幫助,而且將明白他及時發放給災害現場民眾,使其充分了解逃生的方法和路線,在實施指揮救災工作時,應當確保指揮系統的完整性,對個指揮部門主要成員職責充分明確,陳宇,搶險救災的工作人員應當訓練有素,積極主動投入其中,保持強大的戰斗力。在防治地質災害過程當中,必須要保證充足的專業防治災害工作人員,同時還應當投入大量的專業設備,將有關救災物資充分配足,確保災害防治工作的高效開展。對于地質災害信息系統不斷健全與完善。信息系統具有輸入編輯以及動態查詢和即時網絡發布等多項功能,可以及時的采集地質災害信息,并進行相應的處理和預警預報工作,分析治理效果,借助完善的信息系統,讓老百姓能夠通過互聯網對地質災害信息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強社會化服務能力提供有效參考。
(2)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實施宣傳,提升民眾的災害防治意識。一些特殊地形地貌區域也是地質災害多發區域,針對這些區域生活的人民群眾,更應當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水平,但同時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宣傳工作需要長期的堅持,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對人民群眾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讓他們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與認識,逐步增強他們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與能力,這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高效開展是非常有利的,更利于地質災害發生時迅速作出反應,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不良影響。
(3)建立氣象資源共享平臺,利用高新技術提升防災能力。對氣象資源共享平臺方式加強監理,達到全面共享氣象信息雨情信息等,對于地質災害重點區域加強監測與預警,達到早發現早防范的良好效果,利用高新技術手段,促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能力獲得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在防治地質災害過程當中,加強先進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的引用工作,為促進和提升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整體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將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驗,充分引入其中,與當地實際地質條件充分結合,構建更加完善的地質災害治理措施,促進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獲得全面發展,以便提升科技防災水平。當前,現如今,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當中,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得到了普遍應用,如信息化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氣象科學技術和3S技術等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快速的進行地質災害識別,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發生機理,并充分結合實際展開地質災害預測報工作,這些都為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性非常巨大,在防治地質災害過程當中,必須要進一步擴大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技術方面的投入,同時,進一步監督管理將各項防治措施充分落到實處,才能有效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成效和災害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