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承
(中國有色金屬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本項目工作區位于江西省德興市德興銅礦四號尾礦庫東側約2 公里的鐵羅山林場溝內,行政區劃上屬于德興市海口鎮杜村大隊管轄范圍。場地原始地貌單元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夾沖溝地貌,山坡自然坡度35°~50°。
區域氣象水文庫區地屬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多雨濕潤。年平均氣溫17.2℃,年平均最高氣溫28.4℃,發生在七、八月;年平均最低氣溫6.1℃,多發生在十二月、一月、二月,受冷空氣影響,氣溫變化較大。年平均降雨量2016mm,降雨多集中在四、五、六三個月,平均降雨量1379mm,占全年降雨量的68%,為豐水期;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為枯水期,平均降雨量為350mm,僅為全年的18%。年平均蒸發量1300mm,七、八、九三個月,氣候炎熱,氣溫增高,蒸發量增大,為570mm,降雨量與蒸發量差異明顯,具有夏旱、秋干、冬陰、春寒的特點。德興銅礦五號尾礦庫屬饒河水系,庫內水系主要為樂安河水系及其支流小浮溪河水系。
(1)樂安河,又稱安樂江,是區內最主要河流,它發源于東北部障公山麓,斜穿德興市,從場地北側由北東向南西流過,匯入鄱陽湖。河寬豐水期100m ~200m,枯水期為30m ~100m。根據德興市香屯水文站觀測統計資料,最高洪水位52.68m,多年平均流量124.8m3/s;平均水位以7月為最高、1月最低。支流眾多。
(2)小浮溪河為樂安河支流之一,由南向北貫穿勘查區,并注入樂安河,匯水面積約15km2,河床寬5m ~17m。汛期流量可達15000m3/s ~30000m3/d,枯水期流量約500m3/d,此溪流主要靠眾多山谷支流匯集而成。山谷支流除部分為季節性水流外,尚有許多常流水。
據區域地質資料及已有初勘資料顯示,庫區地處揚子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下江南臺隆(二級構造單元)與下揚子至錢塘江拗陷(二級構造單元)的銜接部位,贛東北深斷裂帶的北西側,是顯著的構造變異帶。
由于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區內地層褶皺強烈,斷裂縱橫交錯。主要構造線為東北向、東西向。庫內褶皺構造及斷裂構造均顯示這一展布特征。
1.3.1 褶皺構造
即銀山-銅廠復背斜,為萬年至德興復背斜次一級褶皺,其軸部大致位于德興至海口一線,軸向北東,南西延入萬年,北東延入浙西北,軸部廣布雙橋山群下亞群之上部巖組。
1.3.2 斷裂
北東向斷裂:
(1)F7斷裂:貫穿尾礦庫區,走向50°~55°,傾角75°左右,傾向北西。此斷裂錯切明顯,造成部分地層的缺失或重復。斷裂面呈舒緩波狀,見有斜沖及水平擦痕,走向較平直穩定。擠壓帶內可見透鏡體發育,圍繞透鏡體見片理化、糜棱巖化。兩側礦石受擠壓破碎,揉皺及次級平行裂隙十分發育。該斷裂延長10公里以上,擠壓帶寬1m ~2m,局部3m ~5m,影響范圍20m ~30m。
(2)F8 斷裂:經過上游攔砂壩與截滲壩之間,走向42°~63°,傾角50°~55°,局部陡立,傾向北西。此斷裂規模較大,活動強烈,基本上構成了雙橋山群與小浮溪群的界限。斷裂面平直且呈舒緩波狀,可見斜沖及近于水平擦痕。擠壓帶內透鏡體發育,常見片理化、糜棱巖化。兩側巖石因受擠壓影響,揉皺十分明顯。該斷裂延長幾十公里,擠壓帶寬2m ~5m,最寬達20m ~25m。
(3)F4 斷裂:在勘查范圍內西起大山選礦廠,貫穿尾礦庫兩側山體,于橫坑被F6 斷裂錯斷,總體走向60°~65°,傾角55°~70°,多傾向北西。斷裂規模較大,控制區域地層,巖漿巖及礦產的分布。斷裂面平直且呈緩波狀,可見斜沖及水平擦痕,顯示了壓扭性特征。擠壓帶內透鏡體,片理化,糜棱巖化均較發育,可見角礫巖,但角礫較細小。兩側地層受擠壓明顯,蝕變影響范圍很寬,局部硅化形成硅化帶。
北北東向斷裂:勘查區主要分布有F5、F6、F9,走向10°~25°,傾向南東,傾角55°~75°,該斷裂由一系列左行側列展布的擠壓帶組成,具有明顯的錯切作用,逆鐘向為主,致使部分雙橋山群缺失,產狀紊亂,斷裂面呈舒緩波狀,擠壓帶內透鏡體發育,透鏡體之間擠壓片理發育。
近東西向斷裂:F3 斷裂:從下游壩左岸經庫區內鐵羅山林場橫穿東側山體,地貌上往往顯示近東西向的溝谷或凹地。由一系列相互平行、長短不一、斷續分布、強弱相間的密集斷裂、陡立片理、擠壓破碎帶組成。走向75°~95°,傾向北或南,傾角65°~85°,一般75°左右。通過灣頭—鐵羅山村的斷裂規模最大,斷續延伸9km ~10km。擠壓帶寬1m ~2m,少數達15m ~30m。斷裂面片理化,甚至糜棱巖化。兩側礦石也呈現擠壓狀態,可見陡立片理帶、褶皺等。
勘查區構造斷裂均以擠壓斷裂為主,其活動均發生于中生代以前,海西、印支、燕山各期均有活動。經多期構造運動,構造裂隙密集而均勻,風化裂隙也較發育,裂隙充填物多,含泥質很高,張開度小,經本次詳勘現場調查測繪及已有資料顯示,庫區斷層通過地段地表植被發育,且均覆蓋有較厚的殘坡積層,屬于擠壓性斷裂,斷裂帶內片理化,糜棱巖化均較發育,透水性及導水性差,水量貧乏。
區內地層分布,中元古界和晚元古界以及早古生界地層面積較大,其余為局部和零星分布。據本次野外地質調查及現場勘察鉆探采樣顯示,庫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前震旦系雙橋山群及小浮溪群淺變質巖系,巖層層面、片理面發育,地層總的走向近東西,傾向180°~352°,傾角21°~57°。巖性為一套泥砂質與凝灰巖混合沉積層,具類復理式建造,厚度大于2000m。第四系則主要分布于山坡及山間溝谷之中,厚度一般從幾十厘米至10 余米。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人工填積(Qml)層:素填土(地層代號①):黃褐、褐色,以粉粘粒為主,局部夾有10%~20%碎塊石,粒徑0.2cm ~7cm,多呈棱角狀,稍濕,松散~稍密狀態。該層系新近人工堆積,場內零星分布。
第四系全新統沖積(Q4al)層:粉質粘土(地層代號②):褐~褐黃色,切面較光滑、稍有光澤,干強度較高,韌性較高,無搖振反應,呈濕、可塑狀態,主要分布于浮溪河兩側及支流附近溝谷平坦地段。粉質粘土(地層代號③):灰黃~褐灰色,切面較光滑、稍有光澤,干強度較高,韌性較高,無搖振反應,呈濕、軟塑~流塑狀態,多分布于浮溪河兩側及支流附近溝谷平坦地段。粉質粘土(地層代號④):褐黃、褐色,切面較光滑、稍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無搖振反應,呈濕、硬塑狀態。多分布于浮溪河兩側及支流附近溝谷平坦地段。
德興銅礦五號尾礦庫位于四號尾礦庫東岸的鐵羅山林場溝內,匯水面積15.407km2,占地面積13.41km2,總壩高224m,最終淹沒線標高為290m,總庫容10.313 億m3。尾礦庫兩岸山脊線的標高大多都在310m ~610m 之間,尾礦庫走向為南-北走向。庫區內控制巖性為千枚巖,巖性比較單一。
五號尾礦庫為二等尾礦庫,庫容加上礦山正服役尾礦庫的剩余庫容,可滿足堆存礦山生產期內產出全部尾礦的需要。
(1)主要目的、內容與技術要求。①鑒定礦層巖性、風化程度、地質構造、礦體完整性、礦石基本質量等級劃分等。②室內試驗確定礦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Rc礦石堅固性普式系數F(為工程結算提供依據)、巷道內現場原位測試等。③巷道內冒頂片幫等不良情況的處理方案及支護建議。④不良地質地段地質災害描述及預警報告等。
(2)現場地質編錄。碎石土描述顆粒級配,粗顆粒形狀、母巖成份、風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質、濕度、充填程度,密實度,層理特征。巖石描述顏色、結構構造,膠結物、風化程度、堅硬程度、巖芯狀態等。地質現象拍照,用數碼相機對工程有重要意義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現象、場地地形地貌、開挖巖土樣進行現場拍照并留存。巖石試驗數量滿足技術要求及數據統計要求,巖樣應打包封裝,將現場采取的樣品用粘膠帶包好并均帖上標簽,標簽上下應與巖樣上下一致,并牢固地粘貼于外壁。
因地質工程施工具有很強的地區性和經驗性,在進行編錄工作前,對研究區地質特征進行描述與評價,在編錄工作中積極進行總結,做到全面、客觀進行地質編錄,為準確評價德興銅礦五號尾礦庫提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