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隨手拍”交通違法,自誕生之日起,便一直伴隨著爭議。2019年,公安部發布新規(征求意見稿),將“隨手拍”納入處罰證據。
雖然有了官方背書,但關于“全民監督”的爭議卻并未停止。不可否認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站在了舉報者一邊。
解氣
今年38歲的周鵬(化名),住在濟南市歷下區一處環境不錯的新建小區。每天上班前,他習慣性地早起去附近一條小路旁蹲點,看看那里有沒有車輛闖紅燈。打開手機攝像功能、錄制違法過程、上傳“隨手拍”平臺、定位地點并提交……整個舉報過程快速而熟練。
很快,他接到來自交警部門的電話,對方告知他,這是一條暫未交付的在建道路,交警不能進行處罰。“我對他的舉報印象很深,因為我們多次告知過其舉報無效的原因,但他很執著,仍然經常舉報,且舉報內容不變。”濟南市交警支隊“隨手拍”負責人張丹說。
原來,周鵬的母親今年在舉報地過馬路時被撞身亡,肇事司機涉嫌闖紅燈。由于事發地正在配建中,路口有信號燈卻無監控,加之缺少目擊者,最終責任認定時產生了麻煩。“母親走后,我每天都去這個路口蹲點舉報。我想給違法者敲個警鐘,‘全民監督無處不在,不要心存僥幸。”
劉一波(化名)也曾連續舉報過數十名車主違法。家住高新區的他每日開車上下班,必經之路卻經常會被違法車輛堵住。“這是條雙向三車道的道路,因為高峰期南向北車流量大,不少車主為了圖方便,在占據兩條車道后,還逆行走北向南這條。有的車經常違法,我都記住車牌號和車主長啥樣了。”劉一波告訴記者,因為該處沒有監控,逆行車輛逐漸增多,每周他都會被堵住好幾次,導致經常遲到。忍無可忍之下,在一個早高峰,他拿起手機,將堵路的30多輛車逐一拍下,一次性全部舉報了。
“在日常受理中我們發現,因為‘氣不過進而舉報的情況,的確占大多數。”張丹說。這種“氣不過”有幾種情況:有的是違法行為傷害到或影響到自身利益;有的是“路見不平”,單純出于維護交通秩序;有的是追求公平原則,看到違法卻獲得利益者而產生“不忿”情緒……不管出于何種目的的舉報,交警部門都會受理并核實。
拍客
2019年初,“濟南小伙為獎勵蹲點拍違章”沖上當月熱搜,不少人將其稱之為“職業拍客”。對于此舉,有人點贊叫好,覺得他們是新時代的“賞金獵人”;有人認為“缺德”,斥責“壓線”監督帶壞了社會風氣。其實,不同看法的源頭是對“隨手拍”是否設置獎勵機制的爭議。
2003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廣州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廣“隨手拍”,然而僅維持了一年就被叫停。據媒體報道,當地交警回憶,“當年廣州市鼓勵類似這種‘隨手拍違章行為的時候,市區內不少人行天橋上面,站了不少抓拍的市民,曾經成為天橋一景。但很多市民都是利益驅使,沖著獎勵而去舉報,而非本著見義勇為的目的,加上當時引起的爭議極大,導致這類‘隨手拍違章被取消。”
同樣對市民“隨手拍”予以獎勵的城市,還有濟南。2016年,濟南交警鼓勵市民對酒駕、超員等13種嚴重交通違法行為“隨手拍”,并給予最高1000元的現金獎勵;2017年,繼續擴大有獎舉報范圍,增加了機動車不禮讓、惡意變道加塞等7種常見交通違法;2018年,成立工作專班并升級舉報平臺;2020年初,再次增容舉報范圍,針對渣土車的相關違法舉報最高獎勵3000元。
事實上,不止濟南,武漢、哈爾濱、長沙等很多地市都出臺了相似的“隨手拍”獎勵機制。不可否認的是,獎勵機制的確對市民參與“隨手拍”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從2016年至今,濟南交警累計發放獎金278萬余元。
不過,對于來自“職業拍客”的舉報,包括濟南在內的多地警方均表示“不鼓勵、不獎勵”。“直至今天,交警的‘隨手拍后臺仍能收到不少‘專業性很強的照片,像使用廣角攝像頭在高位俯拍的高架橋違法,有的還用無人機航拍。”張丹說。
瓶頸
“隨手拍”最初的發展瓶頸,是無法保障其“有效處罰證據”的身份。
2004年3月,廣州交警根據群眾拍攝的交通違章照片,認定某車主有違章行為,對其處以100元罰款。隨后車主以“行政違法行為證據須由執法機關獲取”為由上訴。同年12月,廣州市中院審理認為,調查取證是行政執法機關行使處罰權的組成部分,不能委托公民行使,終審裁定車主勝訴。最終,廣州市民拍違章畫上了句號。
其后,各地在推廣“隨手拍”執法時,大多主要依據的是地方法律法規。直到2019年,公安部發布了關于修改《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的決定(征求意見稿),對于多項現行的交通法規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其中最吸引眼球的一條,是擬新增“單位或者個人提供的違法行為照片或者視頻等資料,經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處罰的證據”條款。有了官方背書,“隨手拍”的身份也終于不再尷尬。
“就濟南來說,目前出現比較多的問題是舉報者無法保證對違法過程進行完整拍攝。”張丹說,這會直接導致舉報無效,從而不能對該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很多違法行為持續的時間很短,整個過程可能僅一兩秒鐘,市民用手機根本來不及記錄;還有的利用行車記錄儀拍攝時,在對方的違法行為還沒完成時就已經開過去了,過程不全。”根據規定,這類不合要求的線索不能作為處罰證據,也間接導致了部分違法者成為漏網之魚。
針對這類問題,多年來,交警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突破瓶頸。“現在,我們正研發一套新系統,對于群眾舉報又暫時無法認定其違法事實的車主,系統會推送相關提示短信,給車主起到警示作用。”張丹說,與此同時,對于“隨手拍”舉報頻繁的地點,交警會進一步介入和跟進,像周鵬和劉一波反映的問題,轄區大隊正在推動相關部門進行聯合整改。
摘編自《山東商報》202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