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保定老調又稱老調梆子,是河北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源自元明時期流行于燕趙地區的傳統民歌俗曲,以老生和黑紅凈行的袍帶戲為主,代表劇目有《潘楊訟》《忠烈千秋》等。
“我來問你!是萬歲坐殿,還是你龐文當朝?!”
臺上,佘太君怒氣沖沖,聲調鏗鏘,國丈龐文立在一側雙目微閉,意欲反駁。臺下,小劇場的凳子早被坐滿了,走廊上滿是坐著小馬扎的戲迷。這場保定老調《忠烈千秋》選段,保定人再熟悉不過了,但每個人臉上還是寫著兩個字——“癡迷”。
保定老調,又叫老調梆子,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初,它是白洋淀周邊農村花會中的俗曲河西調,后逐漸成為一個劇種。1958年秋,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同志觀看了保定老調演出。鄧小平看完稱贊說:“保定有寶,老調不老。” 1960年,保定專區老調劇團晉京演出《潘楊訟》,老舍先生觀演后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評價演員崔澄田飾演的潘洪是“能得一百分的潘洪”。而今,除保定外,保定老調已流傳到石家莊、北京等地。
保定老調的唱法到底有什么特點?保定老調劇團團長劉金萍對記者說:“它的唱腔發音和別的劇種不一樣,鄉土氣息特別濃重,把當地方言融了進去。比方,保定人說話是帶拐彎的,老調里就有這些‘拐彎。一方面,它的唱腔很高亢,富有穿透力;一方面,它高高低低、宛宛轉轉,又很悠遠。”
劉金萍跟《環球人物》記者講起少年學戲的時光。1988年,她考入保定藝術學校,跟很多學員一樣,睡大通鋪,天不亮就去田間地頭喊嗓。即便下大雪,學員們依然穿著單衣褲在院子里踢腿。 “那時條件差,可老師們特別好,都是名角,校長白玉昌,書記辛秋花,老師常法宗、周淑琴、石秀珍……那是群英薈萃的年代啊!”她說。
畢業后,劉金萍被分配到保定老調劇團,拜王貫英為師。她回憶師傅獨有的唱腔:“她發音的位置不一樣,音色彎轉的方式也很獨特,聲音特別有共鳴感,是‘橫嗓唱法。” 劉金萍又提起王貫英那一代老調藝術家的品格。王貫英腿不好,常常吃了止疼藥上場,但從不抱怨,還常下鄉演出。戲演完了,很多村民擁到后臺要見王貫英。有村民拿來自家做的吃食請她吃,有村民要拉著她回家吃飯,還有的要留下她的電話,盤算著找她學戲。“她從來都是和群眾打成一片。”劉金萍說。
現在,保定老調劇團依然保持下鄉演出的習慣,每年要下鄉演三四百場。村里條件不好,演員們帶著鋪蓋卷過去。“現在好賴有個鋪板,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以前就睡在地上。白菜豆腐燉粉條,再加點肉,下鄉演出時我們就吃這樣的大鍋菜。”劉金萍說。當然,觀眾的厚愛足以讓他們忘記艱苦的條件。2016年,保定老調劇團參加全國梆子聲腔演出,劉金萍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謝場謝了7次,觀眾就是不讓我們走啊,一直喊著‘沒聽夠,再唱。”
保定素有“戲窩子”之名,出了不少聲震全國的名角。京劇“蓋派”表演藝術創始人蓋叫天是保定高陽人,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李少春是保定霸縣人,還有張慧云,她是河北梆子青衣泰斗。當然,說“戲窩子”還是因為保定人真愛看戲。可現在想要唱戲的年輕人少了,劉金萍擔心老調演員的斷層,于是著力培養年輕演員。“讓年輕演員當主演,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戲。《打金磚》《蘆花蕩》《挑滑車》……演出效果都非常好。擔綱主角讓年輕演員有了壓力,也讓他們體會到戲曲本身的魅力。”劉金萍說。
近兩年,為保證人才不斷層,劇團爭取到了國家藝術基金青年人才培養項目,對全市老調青年優秀人才進行了幾個月的集中系統培訓。他們也有了新的成果,創作了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老調現代戲《春到龍泉莊》。“現代戲能不能被接受?”演出前,劉金萍挺忐忑。戲演完了,有觀眾反饋:“本來我不愿意看現代戲,但這個戲讓我坐住了,坐下來我就不想走了。”劉金萍這才放了心。他們還創作排演了老調歷史戲《燕趙風骨關漢卿》,關漢卿是元代雜劇奠基人,也是保定文化名人,演出后好評如潮。這兩個戲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講好保定故事。“有了人才,有了劇目,苦練內功,老調才能常新。”劉金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