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巴菲特的投資選擇,就是美國經濟的一個風向標和晴雨表。在動蕩不安的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我們或許可從“股神”的投資選擇中,看出美國未來經濟的走勢。
在今年一季度美國股市大跌的時候,巴菲特選擇奉行他自己的原則:“別人恐慌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慌”,逆向增持當時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航空公司以及石油公司的股票。
之后不久,隨著美國整體疫情防控的不力,巴菲特馬上改變投資邏輯,將航空股全部“割肉”。后來的事實證明,隨著疫情在美國失控,美國航空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今年7月,巴菲特花了97億美元購買了Dominion能源公司,包括7700英里的天然氣運輸管道,以及9000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儲存空間。不像對于航空業那種悲觀的預期,巴菲特對于能源和鐵路這兩大傳統行業,愿意不斷地進行投資。他還多次表示,能源和鐵路是兩個需要很多資金的行業,也是對抗通脹的最好選擇。
如今,巴菲特左手握著石油勘探開采權的上游產業資產(西方石油公司),右手握有運輸管道和儲存空間以及鐵路的中游產業資產。巴菲特的能源帝國框架,已逐漸浮出水面。
不單單如此,就在今年8月,巴菲特又讓人意想不到地買入了巴里克黃金公司近2100萬股股票,并且,拋棄了自金融危機以來所持有的金融類股票,如高盛、摩根等銀行股票。
曾奉勸投資者“炒金不如炒股” 的巴菲特為什么突然殺入黃金領域呢?
其實,巴菲特的做法,一方面預示著其對于美國未來經濟的轉型看法,另一方面則表明他已經開始為未來作著準備。
首先,美國的長期低利率尤其是負利率政策,會直接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其次,負利率會摧毀美國的金融世界。而首當其沖的就是銀行。
對于這樣的一個未來,巴菲特正在用購買傳統能源以及黃金等資產的手段,去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危機。在遭遇過1970年末到1980年期間每年10%通貨膨脹的經歷后,巴菲特在其1981年致股東的信中給出了明確答案: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類公司能夠存活下來:一類是因為剛需,企業可以輕易抬高價格;另一類是可不斷產生現金流。
不論是能源,還是鐵路,甚至是黃金,都是巴菲特所說的這兩類資產或符合其中之一性質的資產。這就是巴菲特拋棄航空股、金融股,而轉投能源、鐵路和黃金企業的背后邏輯。
它所暗示的美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在今后較長的時期內,將會是低利率、高通脹下的低速運行。
分析巴菲特今年的投資運作可知,他長期看好美國。盡管美國經濟短期內遭遇挫折,今年更是大幅萎縮,但是,從長遠來看,美國經濟有兩個方面不能忽視,一是它的修復能力極強;二是它的創新活力極強。在克服當下困難后,今后二三十年內,美國經濟依然強勁。
同時,傳統能源和基礎商業仍然具有生命力。在2040年之前,石化燃料仍將占全球能源領域的一半左右,而且,通常會為貧窮國家提供成本效益最佳的發展途徑,尤其是非洲和亞洲的較貧窮國家。
摘編自《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