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同學

10周起跳的暑假時長、全球最短在校待機學習時間、沒有望不到頭的家庭作業和補習班……芬蘭學生,并非只占有了快樂和自由,他們還在最新的PISA測試(國際教育水平評估)中排名前十,超越了一些以狼性教育著稱的國家的學子。
最近幾年,一項叫做“取消分科”的舉措,再次讓芬蘭學生成了萬眾矚目的對象。
有俄羅斯高等教育媒體刊文,芬蘭將在2020年計劃廢除科目教學。文章提到,“芬蘭教育部長Marjo Kyllonen對這一教學調整的解釋是,分科教育系統確立于19世紀,語言、數學、理化、史地等知識劃分契合當時的需要,但在近200年后的今天,學習需求發生了變化,21世紀的教育體制也應當迎來進化。”
如此重大的一次教育改革,到底是真還是假?芬蘭的官方說法,顯然和網絡上的各種鼓吹,是兩種不同的意思。
早在2015年3月,芬蘭文化與教育部門就提出將于下一年8月對基礎教育進行改革,其中包括要設立注重學生快樂上課的新課程。官方強調,新核心課程的推廣,并不意味著分科教學會因此被廢止。
事實上,謂之“現象教學法”的教學模式,的確成為了芬蘭課堂的新成員之一,但它并未全然取代傳統的分科教學。芬蘭的現象教學法(Phenomenon-based learing,簡稱PBL)簡單來說,即為全科的、綜合的教學模式。
芬蘭南部小鎮hauho的一所學校有這么一堂課,老師打開講臺旁的電子屏幕,向學生重現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城被摧毀時的場景。
看起來,這應該是一節歐洲歷史課。但課程內容又不止于此。
12歲的學生接著被引導打開手中的平板電腦,開始對比古代羅馬與現代芬蘭的任務。其中一組學生的方向是觀察羅馬浴場和現代豪華spa;另一則要對比羅馬斗獸場和現代體育場。接著,學生們要通過運用3D打印機,將羅馬建筑還原成實體可感的道具。最終,這些道具會成為全班級棋盤游戲的一個部分。
在這里,學生不僅以旁觀者的身份了解歷史,還運用科技,運用自己的思考深入研究,并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盡可能地實現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不過,“現象教學法”迎來的并非只有叫好聲。芬蘭Lieto一所學校的物理老師Jussi Tanhuanpaa擔心, 它不能保障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這將不利于對學生進行更高水平的教學。對于能力不同的學生,PBL還可能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
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系的Jari Salminen介紹,芬蘭早在100多年前推行過類似的教學方式,而結果是“它失敗了”——不是說它讓學生退步,而是從成績上看,它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強。
赫爾辛基大學教授Fred Dervin認為,芬蘭教育當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基礎教育太容易,導致學生動力不足;“游戲”文化也會讓學生覺得無聊;由于教師缺乏培訓,移民學生的教育相對落后;學校之間的教育不平等現象正在加劇。同時,芬蘭教育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高等教育曾經對非歐盟學生免費,但如今有的高校收費與英國一樣昂貴。
芬蘭教育,是否真是童話般的存在?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