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人們經常看到,一個穿著破爛戴草帽挎黃布包的人,整天在那里翻垃圾。其實,那就是我!路邊的爛磚爛瓦,我都翻過。
提起兵馬俑,人們總會想起袁仲一。他是享譽世界的“秦俑之父”、著名考古學家、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學術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70 歲退休后,袁仲一沒有閑著,相繼出版了《秦陶文新編》《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發掘報告》《中國第一位皇帝陵的陶質軍隊——秦始皇地下宮殿的藝術和文化》(英文版),及80 萬字的專著《秦兵馬俑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950 年,袁仲一考進徐州師范學校,兩年后畢業到徐州市一所小學當了教師,獲過市模范教師稱號。1956 年夏季,他考進了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專業。1960 年畢業時,師從著名史學家吳澤和束世徵,留校讀了三年半的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那年,他選擇到大西北工作。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導師的臨別贈言。”袁仲一回憶說,臨別時,束世徵先生對他說:“你的路最遠,走路不要打瞌睡,把東西看好。”先生還把箱底的兩盒中華煙塞給他,“你帶上,打瞌睡時就抽上它一支。”吳澤先生則叮囑他:“做學問,要學八路軍建立根據地,并逐漸擴大,最后形成自己的學術體系,不要學李闖王,最后什么也沒有。”這些話影響了他的一生。
1964 年春天,他被分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殷周和古文字特別感興趣的他,在《文物》上發表了兩篇論文。1972 年春,袁仲一和屈鴻鈞被派到三原縣發掘唐太宗叔叔李壽的墓葬。墓中發現了一個龜形的墓志,這是當時全國僅有的一件龜形墓志。由28 塊青石組成的石槨,有可以開合的石門兩扇,門上有把鎖。石槨內外布滿了彩繪圖案。“這個墓出土了很多唐代早期的壁畫,種類非常多。”他把兩篇文章發表在《文物》上。
1974 年7 月,42 歲的袁仲一擔任秦俑考古隊隊長。7 月15 日,卡車拉著他們到了臨潼西楊村,執行一項神秘發掘,因為該村農民打井發現了陶俑殘片。到7 月底,發掘100平方米后,人力不足,又調來人手。當試掘方擴大到336 平方米后,還是找不到坑的邊沿。
到1975 年3 月,新開的三個試掘方挖完,一批陶俑、陶馬,戰車、青銅兵器、車馬器相繼出土。這時,下河村村民和萬春提供“情報”:他10 歲時,父親打井見過一個怪物,把它吊在樹上打碎了。他們跑到那里,將探鏟打到4.5 米,發現陶俑碎片。把兩點一連再打探點,發現了東西長230 米、南北寬62 米的兵馬俑坑,這就是兵馬俑一號坑。于是,一個沉睡2000 多年的“地下軍團”重見天日,“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在探鏟下誕生了!根據試掘密度推算,坑中共有陶俑、陶馬約6000 件。此后又相繼發現了兵馬俑二三號坑,分別進行了部分或全部發掘。
袁仲一研究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象征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坑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坑為“左軍”;三號坑是統帥左、中、右三軍的“幕府”(指揮部);未建成的廢棄坑(四號坑),應當是擬議中準備建的“中軍”。一、二、三號兵馬俑軍陣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完整的軍陣編列系統。
“二號坑是整個兵馬俑坑的精華!”袁仲一說,二號坑內容豐富而精彩,有陶俑、陶馬1400 多件,騎兵116 件,馬116匹,89 輛戰車,是由戰車、騎兵、弩兵、步兵等組成的具有前角后犄的曲尺形軍陣。“四個小陣套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曲形陣,可分可合,渾然一體,可發揮多兵種作戰的威力。”
“數千兵馬俑群可以說史無前例,開創了我國雕塑史上大型群雕的先河。8000 件兵馬俑群雕,千人千面,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他說,“這種模擬軍陣的宏大構圖,在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都是無與倫比的。它把2000 多年前秦軍軍陣的編列情況再現在世人面前。那十百為群、千萬成陣的千軍萬馬,凝聚著搖山撼海之力,是秦人信念、力量和進取精神的體現,是當時的時代精神。”
“我就是閉上眼睛,也知道它們在哪個位置,是啥模樣。”袁仲一說,無論陶俑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字,他都能說出它們的制造者:“有個沒胡子的俑,是工匠‘咸陽敬’做的;那個叫‘宮丙’的陶工做了45 件陶俑。”
袁仲一曾做過10 年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接待過許多國家政要。1991 年11 月5 日,在兵馬俑一號坑邊,第二次來館參觀的法國總理希拉克對他說:“袁先生,我第一次來時跟你說過,世界上有七大奇跡,兵馬俑的發現是第八奇跡。這次我再跟你說一句話:在這個地方,我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遺跡上。”
秦始皇陵附近幾乎每平方米都有他的足跡,每次在那轉悠都有收獲,袁仲一說總能撿上幾個陶片片,發現陶器、磚瓦上的文字。他笑著說:“過去,人們經常看到,一個穿著破爛戴草帽挎黃布包的人,整天在那里翻垃圾。其實,那就是我!路邊的爛磚爛瓦,我都翻過。”《秦代陶文》和《秦陶文新編》中的很多文字就是這樣翻撿出來的。
秦俑學起源于考古,在最早研究秦俑的學者中,首推袁仲一先生。他的專著《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秦始皇陵考古發現與研究》和《秦兵馬俑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對秦俑和秦始皇陵的各個遺址,進行了系統研究。《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是自成體系的關于秦俑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對秦俑學的軍事、藝術、科技、建筑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個人見解,許多觀點被學人引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張文立研究員認為,袁仲一將研究的范圍擴大到秦文字,由秦代陶文引申到秦文字,且有所發展。他由秦俑研究擴展到六書之學,在經學的小學中耕耘,為秦文化研究在文字學上填補了陶文、文字通假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