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治污管理服務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0)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大理視察,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隨后大理市通過采取一系列“組合拳”措施,經過不懈努力,洱海流域水質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保護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中,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的閉合建設及穩定運行在治理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是百年大計的系統工程,工程建設情況復雜,在農村地區大規模鋪設了全覆蓋的排污管網,并且建設了治污設施。其中農村庭院化糞池建設實現全覆蓋,這在國內外生態環保領域尚屬首次,是湖泊保護的重大創新舉措,但也意味著管理運營方面面臨著經驗標準匱乏,“無經可取”、無律可循的現實問題。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的穩定運行對于洱海流域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至關重要。我們要利用新技術,積蓄新動能,建立一個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智慧運營管理新模式,相關經驗也能為實現下一步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參考和幫助。
為了推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2005年至2018年期間,大理市先后全面構建了由11座污水處理廠、28座村落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3 400 km污水管網,9.99萬座農戶庭院化糞池組成的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覆蓋了洱海流域9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431個自然村,形成了從農戶化糞池(細胞)→村落污水收集支管(毛細血管)→污水收集主干管(主動脈)→污水處理廠站(心臟)→尾水庫塘(排放利用)的生活污水治理體系。
為了統一標準、集中管理,確保已建成的截污項目穩定運行,發揮功效,大理市圍繞管理目標制定了《大理市城鎮排水設施建設管理辦法》《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運營管理方案(試行)》等制度規范及一系列截污治污項目運營管理績效評估辦法,按照產權事權對等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在洱海流域居住的農戶、經營戶、企事業單位、村集體等向截污治污體系排放污水的排水戶是“庭院內”生活污水收集、預處理單元的建設、管護責任主體[1]。
(1)受農村“地廣人稀”的客觀條件制約,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具有管網分布廣、戰線長、設施點位多、規模小等顯著特征,不具備城鎮污水治理設施的集約屬性和規模經濟優勢,運行過程中污水周期性規律較強且極易受到偶發性事件影響。此外,體系存在以下問題:管網大量穿田跨溝且數量眾多、布局分散,動力設施有待提升,其管理難度遠超城鎮污水治理設施。
(2)按照城鎮排水設施維護管理的規范和要求,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的運營管理必須依靠“人海戰術”,體現出相當程度的勞動密集屬性。現階段運營單位每天就有200多人分散在9個鄉鎮、3個街道辦、431個自然村,不但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工作人員履職情況很難得到有效監管。
(1)常規排查整改手段依靠人力。儀器設備逐項排查的辦法在截污治污體系閉合初期階段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解決了大量“表面”問題,如井蓋破損、井滲漏等。但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常規手段受到管網高液位運行、隱蔽工程等客觀因素制約,從而難以有效處理體系深層次問題。
(2)因截污治污體系點多面廣戰線長,僅依靠運營人員、監管人員排查問題勢必會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性,運營管理缺乏時效性、目標性和針對性。
(3)傳統形式的文件交辦、整改反饋機制、巡查臺賬登記等工作大量占用了現場工作人員的時間,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容易滋生形式主義等問題。
(1)各運營單位經常面對大理州、市多部門的督查檢查,行政部門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現象仍然存在,各監督管理主體分散了運營單位的注意力。
(2)由于各項目相互交織閉合,各運營單位之間存在各掃門前雪的現象,互相推諉扯皮事情時有發生,未形成有效的銜接。
(3)各運營管理單位與行政執法部門之間未能形成有效的配合銜接機制,導致第一現場的工作人員無執法權,執法部門難以取證,違法違規行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置。
(1)大理市洱海流域先后圍繞截污治污體系建設了一些水質、水量在線監測傳感器,向數據化管理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從現有傳感器數量和分布來看,距離“大數據”、全信息管理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2)早期智慧平臺主要是以大屏幕展示信息為目標,未能在具體應用層面做深耕,且平臺以電腦為載體,未進行移動平臺的功能部署。
(3)早期智慧平臺更側重于客觀環境的數據化,未能將運營人員的工作信息數據化。該平臺未將人這個關鍵因素和能動性納入到智慧監管系統里面來,系統建設存在較大的缺陷。
(4)早期智慧平臺大多屬于項目思維的產物,不能根據實際情況發展不斷升級換代,不斷完善功能和用戶體驗。
(5)早期智慧平臺還不能通過算法將獲取的大量數據“意義化”,更不能通過軟件及模型將人和各類設備產生的數據有機整合起來,自動分析判斷問題,推送預警信息[2]。
(1)前期大理市洱海流域按照傳統模式設置了截污治污體系問題監督熱線、投訴電話,但舉報途徑過于分散且群眾反映操作復雜,運行效果并不理想。
(2)傳統的群眾監督方式缺乏激勵機制,難以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3)群眾舉報途徑不通暢,也容易導致群眾意見蓄積,滋生社會負面輿論的產生和傳播。
(1)結合項目建設,在截污治污體系全過程(包含尾水)的關鍵節點,科學設置各類在線監測傳感器,同時有機整合現有的手持監測設備,不斷增加數據獲取的“觸手”,擴大生態監測的網絡,建立起可持續擴容的大數據統計分析中心,對截污治污體系運營進行全方位、24 h的監管。
(2)結合大理市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運營辦法和考核指標體系,不僅要在適用性上下功夫,更要在數據化上下苦功,要將考核體系變成“電腦語言”,為智慧考核打下堅實基礎。
(1)通過工程測繪復核,修正完善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圖,并賦予其物理屬性,錄入GIS、GPS數據,建立“虛擬現實”數字模型,實現全面的動態展示和模擬體系運行[3]。
(2)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普及的優勢,并以其為載體,利用GPS、物聯網、移動互聯網、5G等技術,編寫跨平臺的手機應用程序,大幅度提高監管效率,將“人”的能動性這一關鍵因素納入智慧監管體系,并在程序中整合行業規范,高效實現員工培訓、規范操作、安全工作的目標。
(3)要穩步推進設施設備遠程自動化控制建設,并通過智慧監管系統逐步過渡到系統智慧控制。
(1)圍繞目標完善算法,建立起整個截污治污體系的能耗、效率、管理等維度的數據分析模型,通過對數據清洗和呈現,實時掌握整個體系的運行狀況,為決策管理提供大信息的視角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并通過反饋循環、機器學習,不斷優化管理、提升效率、節省成本,找到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運營管理的“帕累托最優”模式。
(2)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入分析截污治污體系的問題,縮小排查范圍,指導運營管理人員精準開展排查整改工作,再利用大數據分析檢驗整改成效,實現真正意義的智慧管理。
(1)利用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傳輸媒介作為載體,配置簡便易用的監督舉報功能,不斷降低門檻、優化體驗,建立事后評價等機制,夯實全民共同參與保護的基礎。
(2)構建監督舉報積分系統,大膽創新運行機制,通過商業推廣、品牌冠名等形式,確保群眾積分可方便地兌換物資、電話費、甚至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既節約政府支出同時提高群眾參與的熱情。
(3)可利用微信公眾號普及科學環保知識,開展問卷調查,收集群眾意見,采用柔性手段及時化解社會輿論、消除社會矛盾,建立全民參與格局,真正通過人民群眾的力量解決動態變化的體系問題。
(1)嚴格遵循“互聯網+”思維和規律來推進截污治污體系的智慧監管平臺建設,按照“使用-反饋-優化-使用”的方式不斷完善軟件功能,讓系統持續改進,最大限度避免重復投入和資源浪費。
(2)高度重視軟件的使用體驗,要將流暢穩定、功能強大、邏輯清晰等使用體驗的指標放到開發工作的優先級,重視不同配置終端(手機、電腦)的兼容性,充分考慮廣泛使用場景的問題,打造真正易用好用解決問題的程序,為推廣普及提供便利。
(3)在嚴格遵循保密要求、界定數據和專利所有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內成熟的云平臺、云資源、云技術進行開發部署,最大限度地減少投入、節約成本、優化效率,注重輕資產運行,才能立足長遠。
雖然相對系統地提出了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的智慧監管模式,為農村排污管網的高效管理提出解決方案,但在執行的過程中,要充分評估模式本身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要以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為主要目標。這個模式本身屬于智慧監管的一個過渡成長的形態,可以保證數據的積累和存儲,后續隨著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技術的成熟普及,成本可以不斷下降,能夠逐步拓展到AI監管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