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

樓有黃鶴,其聲亦遠。一只黃鶴,可以使黃鶴樓憑空聳立,感世千年。
而詩人崔顥的一首即興吟哦,又使黃鶴樓披上了神秘色彩,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登樓行嘆。詩,寫到絕處,可以驚風雨、泣鬼神,是真的。你瞧,詩仙李白登臨此樓一讀題詩,便仰天長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他是大詩人,出口成章、金玉滿紙,竟然在崔顥的題詩面前,不敢落筆。古代詩家這種謙恭與自律,確乎讓人敬佩。
有一年,我與軍旅作家葉楠出訪匈牙利。當拜訪羅蘭大學一位教授時,他一開場,就詢問黃鶴樓的重建情況,遂朗誦起崔顥那一首七律《黃鶴樓》來。雖然聲韻帶有外語味,但所投入的情感是真摯、飽滿的。他說,他竭盡全力來翻譯此詩,可惜,怎么也達不到形神兼備的境界,神是有了,形卻偏了。他慨嘆:譯詩之難,真是難于上青天也。他竟然用起“也”來。然后,他嘆一口氣,雙手一攤,有些苦澀地笑了。看得出,他對中國古典詩詞,尤其對《黃鶴樓》的癡迷程度,不比我們差。
而我初讀《黃鶴樓》,大概是在初二時。有一天,教蒙古語文的老師給我們額外加了一課中國古典詩詞欣賞,所講授的就是崔顥那一首《黃鶴樓》。按現在的眼光看,譯文甚佳,極具功力。老師的朗誦也抑揚頓挫,極具韻味,使我們這些剛離開田畝村野的孩子們都入了迷,竟回不過神來。此詩的神話元素很濃,富有想象之魅力。也許大家不太知道,蒙古族群里的神話傳說、鬼神故事其實是極其豐富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黃鶴,蒙古語里叫:夏爾陶格茹。夏爾,即黃;陶格茹,即鶴。家鄉人一直就這么叫它,問起緣由,大人們說:幼年的鶴就是發黃色的,成年之后才變成白色或灰色。現在看來,那就是丹頂鶴。而詩里所說的漢陽、晴川究是何等模樣?煙波長江,在武漢又是什么樣子的?對我而言,只是一個縹緲朦朧的想象之物,是一縷夢境。
民間有言,人生機遇總在無意中到來。果然,1981年8月,我終于有機會,從重慶乘游輪順流而下,直至武漢。在萬縣碼頭,與滿天星斗酣睡了一夜,第二天啟程進入三峽景區,觀盡三峽山光水色之后,與白帝城、神女峰揮揮手,依依惜別,便到了古城武漢。遺憾的是,“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猿啼與山澗鳥鳴,均未耳聞。看來,這種際遇與眼福只屬于詩仙李白,而不屬于我等俗人。誰叫我們乘坐豪華游輪舒服來著,假如也乘一葉輕舟,順流而下,會是如何呢?或許可以與猿猴近距離對視一番吧?
到了武漢,主人特意安排我住進一處臨近長江大橋的賓館。于是,匆匆吃罷一碗熱干面,便直奔大橋而去。問一路人:師傅,請問黃鶴樓在哪里?答曰:毀掉了。原址還在嗎?修長江大橋,占了。兩句話把我晾在了那里。黃鶴樓,原是武漢一處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股悲情油然而生,覺得眼前空無一物。
好在,古琴臺離此不遠,就去拜謁俞伯牙和鐘子期二位先賢,也是目的之一。園內空無一人,風寂然無聲。在“天下之音第一臺”前,用相機自拍,留了個影,便轉回住處,倒頭便睡。那一天,連好好看看長江大橋的興致都沒有了,滿腦子裝的是黃鶴樓、一去不復返的那只黃鶴,以及那位飄著長髯的道士。有關黃鶴樓的傳說很多,我喜歡在蛇山上擺一小茶攤的老婆婆所講述的,去救一位因饑渴而倒地的道士的傳說。傳說,乃勞苦大眾所創造的理想寄托物,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體現。如斯,即是無中生有,也顯得合情合理。而詩人崔顥登樓之時,恰好也正是神話故事流播的鼎盛時期。無疑,詩人的創作靈感來自神話,而他心中的愁緒與感懷,則來自當時的現實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人間萬物,又都在變與不變中艱難存在著。被毀掉的黃鶴樓,終于在1985年再度面世。這一變,時代又換了另一個面孔。新樓,在距離原址千余米的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煙水蒙蒙,浩渺一片。如斯,登臨黃鶴樓的夙愿終于實現。第一次登臨,興奮之情可以想見。樓高五層,有很多翹角向外伸展,呈起飛狀。有一只銅鑄黃鶴守在那里,眺望著遠方。眺望遠方的,還有我。我是首次眺望這座經過千年風雨、經過滄桑之變的城市,我似乎透視到它堅硬的骨骼和精血。它的子民,是千難難不倒的戰斗群體。
它的氣候有些悶熱,或是因為,有靈光與火,藏于它山水之間的緣故。我仰首去讀那首七律《黃鶴樓》,心香一并燃起。詩,曾經吟詠過多少次,然而這一次,感覺卻大有不同。因為眼下,是崔顥所凝視過的山水實景。浩闊、邈遠、蒼茫、神秘,似乎有一只鶴,仍在云間飛翔。我現在站立的位置,或許就是李白、白居易、杜甫、孟浩然們仰首讀詩的位置。這樣想著,我輕輕默然吟詠:“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現在,晴川閣、鸚鵡洲、漢陽樹、煙波長江,都在一望之中了。只是那只黃鶴,以及那位救苦救難的長髯道士,還是沒有出現在白云間。然而我固執地揣摩,白云千載,不會總是空悠悠的;駕鶴之人重返故地,不是不可能,因為他曾經傾心眷顧過這座古城,無論喜慶抑或災禍,都在他的關注之中。誰說神話一定只是神話?我現在就是把神話當作現實來看的。假如神話變成現實,崔顥是看不到這些了,而我也許會。當如斯,我把信息傳遞給他,是一定的。
現在,我迎風輕呼:歸來兮黃鶴!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