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剛
(臨沂市農業科學院,山東 臨沂 276012)
東阿魚山大米又稱“八斗貢米”、“魚姑米”等,是山東省東阿縣特產[1-2]。 東阿魚山大米以品種稀有、特征明顯、風味獨特著稱,并富有藥用和食療價值,加之特定的生產環境條件、特殊的栽培管理方式及豐富的人文歷史,2014 年11 月18 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東阿魚山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3]。 東阿魚山大米有著悠久的歷史, 因產于山東省東阿縣魚山鎮的魚山附近而得名[4-5]。 魚山大米(水稻)的生產遵循傳統種植方法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的模式,采用手工插秧、 施用農家有機肥、 灌溉優質地下水、用太陽能殺蟲燈殺蟲等生產技術,所產大米品質優良,粒大、粒勻,清潤明亮、口感柔滑、清香誘人,富含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元素,益智益壽,倍受青睞[5]。 東阿魚山大米入選2013 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糧油類),2014 年被原國家農業部確認為綠色食品[1,6]。 筆者擬介紹東阿魚山大米特定的生產地域、獨特的產地環境、豐富的人文歷史及特有的產品品質, 并總結東阿魚山大米獨特的生產方式,旨在維護東阿魚山大米的品牌,提高東阿魚山大米的知名度。
東阿魚山大米生產區域位于山東省東阿縣魚山鎮境內,西至王坡村,東至南王村,南至黃河岸,北至梨園村,包括魚南、魚中、魚北、前橋、中南橋、南橋、南王、梨園、林馬、王坡,共10 個行政村。 地理坐標位于東阿縣東南部 (116°11′~116°13′ E,36°10′~36°11′ N),海拔為27.7~40.2 m,地域保護種植面積為300 hm2,年總產量400 t。
東阿縣屬黃河沖積平原, 地形地貌受歷史上黃河改道和決口泛濫的影響,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魚山附近的地貌屬于河間淺平洼地, 土壤多為黏質潮土, 土壤pH 值7.5~8.5, 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5.2%,特殊的地形與肥沃土壤適宜水稻種植。
東阿縣境內有趙牛河、趙王河、中心河、巴公河等河流,全縣水資源總量約為460 億m3,地下水資源豐富,富含鋅、鐵、鈣、鎂等適量的礦物質元素,水資源量大質優,這也是造就東阿魚山大米典型特征的獨特根源之一。
東阿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2 ℃, 年平均日照時數2 429.6 h,無霜期236 d 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年平均降水量580.6 mm,氣溫和降水量適中,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氣候條件適宜東阿魚山水稻生長。
東阿魚山大米有悠久的發展歷史, 自漢代以來,這里的大米就遠近聞名,魚山周邊漢墓及曹植墓中就曾挖掘出稻谷及盛稻谷的器具[7]。魚山稻米香,更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就有東阿王曹植的八斗貢米,以及魚姑在大災之年救助百姓的“魚姑米”[1,7]。 20 世紀60 年代,當地政府的宣傳部門根據魚山種植優質稻米喜獲豐收的情況制作了名為《魚山腳下稻谷香》的幻燈片,并將土著香米品種定名為“魚山香米”,在聊城地區各縣、公社宣傳播放[7]。 改革開放后,魚山鎮一帶的南橋、魚中等村隊所產大米聞名遐邇。2000~2006 年,經過聊城大學專家對當地土著香米資源進行提純復壯,將之定名為魚香1 號。 為了促進東阿魚山大米產業化發展,2011 年成立了東阿縣房奇大米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推出的“八斗貢米”和“魚姑米” 兩個重點品牌在聊城市乃至山東省有較高的知名度[8-9]。 2013 年,東阿魚山大米種植協會與聊城大學達成合作,研制出富硒、富鋅大米,命名為魚香十號,并加以推廣。水稻生產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
東阿魚山大米品質介于南方大米和北方大米之間,千粒重25 g 左右,粒大均勻,外觀潤澤光滑、口感柔滑,聞之有香氣,清香誘人,具有本品種特有的風味。
東阿魚山大米營養豐富, 其蛋白質含量≥8.5%,淀粉含量≥75%,鈣含量≥45 mg/kg,磷含量≥850 mg/kg,鋅含量≥9 mg/kg。
東阿魚山大米的產地環境按照NY/T 391—2013《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執行,產品質量按照NY/T 419—2014 《綠色食品 稻米》標準執行。
東阿魚山大米地域范圍內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經營者, 在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東阿魚山大米農產品地理標志及其圖案, 需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東阿縣魚山大米種植協會提出申請,并按照相關要求規范生產和使用標志, 統一采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示標注方法。
東阿魚山水稻種植基地位于黃河沿線東阿縣魚山鎮境內的魚山附近, 選擇土壤肥沃、 排灌方便、 生態環境良好的田塊,20 km 內無污染企業,環境質量符合NY/T 391 標準的地域[10]。
選用由聊城大學研究生導師張文會教授培育的、 適合東阿魚山當地環境條件的水稻品種魚香1 號、魚香十號。
5.3.1 培育適齡壯秧 采用旱育秧, 最佳播期為5 月1~5 日,播種量375~450 kg/hm2。 秧田應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磷、鉀肥;秧苗3 葉1 心期施斷奶肥,移栽前施好送嫁肥,及時防治病蟲草害[11]。
5.3.2 合理密植 采用手工栽插,6 月中旬移栽,秧齡45 d 左右,行株距26 cm×12 cm,插27 萬~30 萬穴/hm2,3~4 苗/穴, 如遇晚栽時可適當增加密度。 插秧時應保持水層3~4 cm,防止深水漂秧。5.3.3 科學運籌肥水 合理施肥、科學灌水,適時適量是關鍵。
(1) 合理施肥。麥收后搶時耕地,在小麥秸稈還田的基礎上,結合耕耙施入腐熟農家肥22 500~30 000 kg/hm2、氮磷鉀復混肥料(N-P2O5-K2O 為15-15-15)600 kg/hm2、 鋅肥22.5 kg/hm2作基肥。移栽后5~7 d, 施尿素120~150 kg/hm2作返青分蘗肥。 大田中后期盡量少施氮肥,酌施鉀肥,以促硬稈大穗, 增強植株抗逆性, 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增加產量[12]。
(2) 科學灌水。生產全程灌溉優質地下水,插秧后寸水活棵、淺水分蘗,齊苗后適時晾田,控制無效分蘗;抽穗前后建立淺水層;后期干濕交替,一般在蠟熟期末黃熟期初停止灌水[13]。
5.3.4 病蟲草害防治 采取“預防為主, 綜合防治”的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14-16]。
(1) 農業防治。 泡田時,及時打撈漂浮的稻茬、病殘體,清除菌核,降低病源基數;水稻生長期淺水層管理且適時曬田,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蟲害的發生;除草提倡人工為主,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盡量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17]。
(2) 物理防治。 使用太陽能殺蟲燈誘殺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成蟲,減少產卵量。
(3) 藥劑防治。 堅持防效與無害化兼顧的原則,選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或新型生物農藥,農藥使用應符合NY/T 393 的規定[18]。
5.4.1 收獲 在黃熟期 (稻谷水分含量19%~20%)避開雨天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防止霉變。禁止在瀝青公路上打揚曬谷,以免造成污染。經過質檢人員檢驗后由專用車直接運往公司專用原糧庫, 入庫過程中需要由交貨人和接貨人登記造冊并予簽名。 庫房要干燥通風,保證水稻無霉變,一般3 d 通風1 次,需經常通風。
5.4.2 加工 委托具有綠色食品加工資質的企業進行加工。 加工技術流程為: 稻谷清選→除塵去石→礱谷→谷糙分離→碾米→包裝→成品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