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飛 吳可嘉( 通訊作者)
(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重慶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院> 重慶 401331)
急性胰腺炎在臨床發病率極高,是消化系統好發病,其發病率呈逐年提升的趨勢,大部分學者[1]認為疾病發生是由于胰腺自身的胰酶活性被激活,進而導致胰腺組織出現嚴重的炎性反應,臨床分為輕癥與重癥兩種,重癥急性胰腺炎發病急、病情變化快且預后差,增加患者病死率。重癥急性胰腺炎發作由于伴有嚴重的全身炎性反應,會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而兩種疾病一旦合并,大量炎癥因子會進而血液,加劇對腎臟的損傷,更增加疾病治療難度[2]。臨床多采用連續性血液凈化方式治療,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炎性介質,糾正外周血酸堿平衡,使得血液中的毒性物質被清除,促進體內微循環,還能為機體提供所需的營養物質,調節機體臟器功能[3]。鑒于此,選取72 例的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采用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具體情況如下文所示。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72 例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納入標準:①通過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擬定的疾病診斷標準;②臟器器官2 個或2 個以上出現功能障礙;③患者知曉本次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不配合研究,中途退出者;③合并惡性腫瘤。采用隨機抽簽的方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4 例;年齡35 ~78 歲,平均年齡(44.69±3.23)歲;Balthazar CT 分級:D 級22 例,E 級14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3 例;年齡37 ~77 歲,平均年齡(44.34±3.19)歲;Balthazar CT 分級:D 級23 例,E 級13 例,兩組患者以上一般資料的選取均衡性良好(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式治療,實施心電監護及吸氧治療,禁食禁水,對患者進行胃腸減壓,采用抗生素治療,糾正患者體內水電解質,維持體內酸堿平衡,抑制胰腺分泌,加強營養干預。針對膽源性胰腺炎患者,3d 內行內鏡下治療,如合并膽道梗阻無法行內鏡下治療,在彩照引道下,行經皮經肝穿刺膽管引流術。治療無效的患者實施機械通氣,伴有腹腔高壓及腹腔膿液滲出的患者,實施腹腔引流及灌洗等措施。
觀察組除采取常規治療外,還聯合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以股靜脈或頸內靜脈作為血管通道,置入雙腔管,選取連續靜脈-靜脈血液濾過模式,設置參數為:置換液流量3L/h,血流量150 ~200mL/min,治療8 ~14h,每日1 次。同時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劑量為2000 ~4000U。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參數,直至患者生命體征穩定,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時,停止血液凈化治療。
①發熱、腹痛、惡心嘔吐及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
②分別在治療前后,取 5mL 靜脈血,離心處理完畢后,靜置一段時間,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白細胞介素-8(IL-8)。
采用SPSS20.0 軟件系統將所有數據錄入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統計學檢驗結果有意義,即P <0.05。
組間對比分析可知,發熱恢復正常時間兩兩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腹痛、惡心嘔吐及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更短(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常見癥狀各自恢復正常平均時間比較(±s,d)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常見癥狀各自恢復正常平均時間比較(±s,d)
組別 n 發熱 腹痛 惡心 淀粉酶觀察組 36 2.69±0.37 3.42±1.26 2.18±0.47 4.56±1.38對照組 36 2.81±0.72 4.27±1.56 3.45±0.78 5.78±1.35 t 0.889 2.543 8.368 3.792 P 0.377 0.013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組間對比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炎性因子組間對比分析顯著改善,且觀察組下降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對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檢測結果進行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對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檢測結果進行比較(±s)
組別 n TNF-α(ng/L) IL-6(pg/mL) IL-8(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6 7.80±2.53 4.27±1.48 21.67±10.45 10.23±5.14 20.24±8.23 10.29±4.12對照組 36 7.82±2.56 6.43±1.45 21.45±10.23 13.23±6.21 20.61±8.19 13.24±4.23 t 0.033 6.255 0.090 2.233 0.191 2.998 P 0.974 0.000 0.928 0.029 0.849 0.004
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病理機制較為復雜,臨床有多個研究學說,如炎性介質學說、胰酶自我消化學說等,而胰酶自我消化學說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認為其為疾病發病基礎,而炎性介質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4]。臨床研究顯示,早期胰腺組織呈出血性壞死,而呈進行性發展的疾病使得壞死區域不斷擴大,使得胰腺出現嚴重水腫,病情發展到晚期后,包膜被破壞,胰腺出血壞死,導致大量炎性因子產生,如TNF-α、IL-6 及IL-8,使得內皮細胞內受損嚴重,血管阻力指數下降,心輸出量得以增加,進而引發周圍循環障礙。同時研究證實,炎性因子可通過多種途徑在肝臟內發揮協同作用,進而導致肝臟損傷嚴重,其直接攻擊肝臟,使得肝臟代謝功能紊亂,肝臟是人體排毒的重要場所,出現損傷后,無法有效清除腸道毒素,使得炎性因子及毒素進入腸道及血液,引發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5]。因此,治療的根本在于清除機體炎性因子,清除機體內毒素,促進血流動力學穩定,糾正體內水電解質紊亂情況,促進體內微循環,保證各器官功能正常。
連續性血液凈化是近幾年臨床常用于治療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方式,該種技術具有吸附、對流、彌散及超濾等功能,可減少炎性介質生成,有效清除體內毒素,維護患者體內酸堿平衡,通過清除TNF-α、IL-6 及IL-8 等炎性介質,切斷炎性因子的通道,保護各器官功能,防止其出現嚴重損傷[6-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炎性因子較對照組下降幅度更大,這是因為連續性血液凈化技術能濾過機體炎性介質,幫助肝臟解毒,保護腎臟功能,緩解肝腎壓力。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痛、惡心嘔吐及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可見連續性血液凈化技術的治療效果顯著,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促使患者各項癥狀更快恢復,使得各大臟器的衰竭情況得以糾正。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患者,除常規治療外,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降低患者外周炎癥因子,促使患者各項癥狀得以盡快恢復,提高治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