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彩霞
(羅定市人民醫院 廣東 羅定 527200)
鼻咽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惡性程度,發病病因與感染、環境、遺傳等因素相關。本病早期癥狀難以診斷,大部分人確診時已為中晚期,由于鼻咽癌患者對放射治療敏感性較高,故放療為臨床治療本病的首選手段,但晚期患者局部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較高,僅行放療效果不理想[1]。目前同期放化療已成為治療鼻咽癌的標準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但毒副反應可明顯增高[2]。近年來興起的分子靶向治療原則為臨床治療鼻咽癌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將鼻咽癌放療同期聯合尼妥珠單抗用于鼻咽癌中,旨在觀察其近期療效及毒副反應。
從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期間抽取60 例已病理明確診斷的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2~71歲,平均(56.36±2.81)歲。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3~72歲,平均(56.39±2.84)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放療同期聯合鉑類化療,采用適形放療,應用熱塑頭頸肩膜對患者頭頸部進行固定,以螺旋CT 定位,對頭頂至下鎖骨頭下3cm 處行薄層增強連續掃描。將掃描圖像傳輸至治療計劃系統,參照鼻咽癌強調放療的靶區定義,結合MRT 影像資料在CT 圖內將靶區勾畫出。放療劑量:GTVnx70 ~72Gy,GTVnd64~70Gy,CTV160 ~64Gy,CTV250 ~54Gy。
同步化療:于放療第一天給予洛鉑單藥化療,劑量50mg/m2,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稀釋后靜脈滴注,d1,每21d 為一個治療周期,持續化療2 個周期或于放療第一天給予奈達鉑鉑單藥化療,劑量100mg/m2,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或0.9%的氯化鈉溶液稀釋后靜脈滴注,d1 ~d3,每21d 為一個治療周期,持續化療2 個周期。
觀察組行放療同期聯合尼妥珠單抗靶向治療,放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同步靶向治療:于放療同期第1、8、15、22、29、36、43d給予尼妥珠單抗靶向治療,劑量100mg 加入0.9%氯化鈉溶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滴注時間>1h,于放療前4h 完成。
參照RECIST 評價近期療效,完全緩解(CR):癥狀及靶病灶徹底消失,且維持>1 個月;部分緩解(PR):靶病灶縮小30%,且無新病灶出現,維持>1 個月;穩定(SD):既沒有縮小到PR,也未增大至PD;進展(PD):靶病灶最長徑之和≥20%,出現一個或以上新病灶,總有效率=CR 率+PR 率。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率。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0%,較對照組66.67%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差異(例)
兩組放射性皮炎、黏膜反應、惡心嘔吐、白細胞下降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分析(例)
鼻咽癌為臨床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放療為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對早期患者效果較理想,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0.23%,但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中五年生存率不足50.00%。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同期放化療廣泛用于鼻咽癌治療中,雖然其有效提高了近期療效,但其毒副反應也明顯增加,故臨床需積極探尋新的藥物參與鼻咽癌綜合治療中。
近年來分子靶向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熱點,臨床逐漸將分子靶向聯合同步放化療的綜合策略用于鼻咽癌治療中[3]。尼妥珠單抗為我國批準的第一個以EGFR 為靶點的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藥物,可識別人體EGFR 膜外結構域表達,對EGFR 進行競爭性結合,阻滯下游信號轉導通路,對鼻咽癌CNE-2 細胞系發揮放射增敏作用,促使腫瘤細胞增值力下降,誘導其分化,進而促進細胞凋亡,發揮抗腫瘤作用[4]。放療同期聯合尼妥珠單抗可有效對新生腫瘤血管生成進行抑制,進一步增強放療效果[5]。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率無顯著差異。提示放療同期聯合尼妥珠單抗在鼻咽癌治療中具有一定優勢,可進一步提升療效,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具有一定安全性。
綜上所述,放療同期聯合尼妥珠單抗治療鼻咽癌的近期效果較好,且不會增加毒副反應發生率,值得推廣。